【名家说岭南•江冰】《去有风的地方》或可场景横移岭南,乡村振兴“主旋律”之下,一份人生意义的回味悠长
  •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 作者:江冰
  • 发表时间:2023-01-27 16:30

去有风的地方,遇见你。春节假期,一部关于云南大理乡村振兴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悄然走进我的视野。

a7ad926cb1f3402b602d4a6c84ada478_.jpg

乍看时,面对乡村“慢生活”的镜头,习惯了快节奏重口味的我,多少有些不适应。

看几眼,走开,又看几眼,又走开。

但慢慢地被男女主角的情缘、有风小院的朋友圈、云南大理的风光所吸引。

72edae7eb12740defa672b830afb5a10_.jpg

“神仙姐姐”刘亦菲自然放松的表演,男主角扮演者李现真挚的呼应,构成当今电视剧最具吸引力的一段“山海恋情”。

不但让我回忆起大理苍山洱海美丽的风光。同时,被一种真挚而美好的人情牢牢抓住。

2d1519c8096fd80319f17ee2029f415f_.jpg

我突然醒悟地发现:这部关于乡村振兴的电视剧也是今天的“主旋律”。

image.png

我的感悟有二:人们永远需要情感上的抚慰。心灵鸡汤也好,精神哺育也好,美的享受也好,艺术作品永远在给人们提供精神治愈;

第二,关于“主旋律”的文艺创作讨论,历经几十年。到了改革开放40年过去的今天。我以为“主旋律”的内涵外延均可扩大。

6f44946a2c0c8ac1b6a9544fd9a3eac0_.jpg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什么才是今天的时代主题,什么才是今天的主旋律?值得我们去思考。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回乡知识青年,这些历史概念——今天可能获得一种全新注解。

沐浴国际都市风、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重返故乡,有志有为的人才加盟乡村振兴,恰恰是中国未来一个有希望的人才流向。

a8fa151895064201dac28b77ccbe6ca9_.jpg

504bbff79963149ae4e96c2431bfe10e_.jpg

都市膨胀中,乡村在萎缩,我们需要这样的回流;需要重新发现乡村慢生活的“治愈性”。

乘着风,回到故乡家园,回到祖先的乡村。

我再次羡慕云南大理有这样一部好的作品,成为他们的招牌以及上佳的广告语。

每一个地方,无论从文旅,抑或本土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均需要此类美丽质朴充满人情,同时富有时代主题的好作品——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以及未来的向往。

其实我们稍微细心的观看,就不难发现这部慢节奏的电视剧,饱含了当下社会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自然也牵动了当下重大的“乡村振兴”主题。

风清云淡背后,是艰辛与苦难,亦不少冲突与碰撞;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俱是为了生活四处奔波。

而在所有这些问题背后,又贯穿着既形而下又形而上的人生难题:关于人生的意义与幸福。

什么样的生活会使你获得幸福的感觉,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人生追问隐含在电视剧中,使之不再肤浅,清澈中有一份耐人寻味的回甘。

漾溢人情的同时,给我们一份启迪。

5ca0c0071f0e79f325dd313e25ff827d_.jpg

这或许也是当年梭罗写《瓦尔登湖》的初衷:一种长久的魅力流贯书中日常生活的细节,而最终成为一部人类的经典名著。

“热爱生活吧,哪怕一贫如洗”——请允许我引用卢梭的名句。

何况,今非昔比,乡村已不再只有贫困户,外面的世界巳大踏步进入。这,也是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魅力所在。

岭南乡村天地广阔,类似场景比比皆是。倘若将这部剧云南大理的场景“横移”广东,一样美不胜收,一样大有可为。

我认识的广东陈总从大理微信告知:他们企业的“十畝生活”——就是提倡类似《去有风的地方》的生活方式。

她自豪地说:我们企业就有无数个“谢之遥”在做同样的事情。

天下风景,各有千秋;世间问题,大同小异。

风过岭南,让我们从风中嗅出不一样的味道:城市乡村充分融汇,诗与远方就在身边。

恰如一杯浓香咖啡掺上牛奶,你可知哪个是“土”?哪个是“洋”?

2023-1 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