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风的地方,遇见你。春节假期,一部关于云南大理乡村振兴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悄然走进我的视野。
乍看时,面对乡村“慢生活”的镜头,习惯了快节奏重口味的我,多少有些不适应。
看几眼,走开,又看几眼,又走开。
但慢慢地被男女主角的情缘、有风小院的朋友圈、云南大理的风光所吸引。
“神仙姐姐”刘亦菲自然放松的表演,男主角扮演者李现真挚的呼应,构成当今电视剧最具吸引力的一段“山海恋情”。
不但让我回忆起大理苍山洱海美丽的风光。同时,被一种真挚而美好的人情牢牢抓住。
我突然醒悟地发现:这部关于乡村振兴的电视剧也是今天的“主旋律”。
我的感悟有二:人们永远需要情感上的抚慰。心灵鸡汤也好,精神哺育也好,美的享受也好,艺术作品永远在给人们提供精神治愈;
第二,关于“主旋律”的文艺创作讨论,历经几十年。到了改革开放40年过去的今天。我以为“主旋律”的内涵外延均可扩大。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什么才是今天的时代主题,什么才是今天的主旋律?值得我们去思考。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回乡知识青年,这些历史概念——今天可能获得一种全新注解。
沐浴国际都市风、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重返故乡,有志有为的人才加盟乡村振兴,恰恰是中国未来一个有希望的人才流向。
都市膨胀中,乡村在萎缩,我们需要这样的回流;需要重新发现乡村慢生活的“治愈性”。
乘着风,回到故乡家园,回到祖先的乡村。
我再次羡慕云南大理有这样一部好的作品,成为他们的招牌以及上佳的广告语。
每一个地方,无论从文旅,抑或本土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均需要此类美丽质朴充满人情,同时富有时代主题的好作品——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以及未来的向往。
其实我们稍微细心的观看,就不难发现这部慢节奏的电视剧,饱含了当下社会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自然也牵动了当下重大的“乡村振兴”主题。
风清云淡背后,是艰辛与苦难,亦不少冲突与碰撞;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俱是为了生活四处奔波。
而在所有这些问题背后,又贯穿着既形而下又形而上的人生难题:关于人生的意义与幸福。
什么样的生活会使你获得幸福的感觉,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人生追问隐含在电视剧中,使之不再肤浅,清澈中有一份耐人寻味的回甘。
漾溢人情的同时,给我们一份启迪。
这或许也是当年梭罗写《瓦尔登湖》的初衷:一种长久的魅力流贯书中日常生活的细节,而最终成为一部人类的经典名著。
“热爱生活吧,哪怕一贫如洗”——请允许我引用卢梭的名句。
何况,今非昔比,乡村已不再只有贫困户,外面的世界巳大踏步进入。这,也是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魅力所在。
岭南乡村天地广阔,类似场景比比皆是。倘若将这部剧云南大理的场景“横移”广东,一样美不胜收,一样大有可为。
我认识的广东陈总从大理微信告知:他们企业的“十畝生活”——就是提倡类似《去有风的地方》的生活方式。
她自豪地说:我们企业就有无数个“谢之遥”在做同样的事情。
天下风景,各有千秋;世间问题,大同小异。
风过岭南,让我们从风中嗅出不一样的味道:城市乡村充分融汇,诗与远方就在身边。
恰如一杯浓香咖啡掺上牛奶,你可知哪个是“土”?哪个是“洋”?
2023-1 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