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讓我們來到粵東,聽一首《新潮新汕頭》,由連希楠作詞,鄭伊洋作曲/編曲,姚馳、鄭榮臻演唱,感受潮汕地區新春佳節的濃厚氛圍。
潮汕地區偏處東南一隅,宋元中原望族「衣冠南渡」,使得這裏至今仍保留着許多與中原地區相異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貼門神、對聯,大部分地區會貼「福」字,而潮汕地區還會在谷簟、福龕、單扇門貼上「春」字。一方面單純表達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另一方面春在潮汕話里與「存」諧音,寓意年年有餘。
潮汕人格外注重祭祀祖先民俗活動。大年初一,剛天亮就會先去拜祖先燃燭焚香,備茶果酒饌,祭品全是木耳、甜料、柿餅等食物,以及除夕夜自製的齋菜。而到了大年初二,祭祖祭品全是葷菜。
這也成為潮汕人民發明各種粿的原因。粿,米食也。潮汕先民從中原南遷至此,按祖訓要用麵食當果品,而南方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粿也成為潮汕人手裏除了米飯之外最重要的主食,並在過年期間承擔着酬神祭品和美食的雙重身份,每一種粿都寓意着新年美好的祝福和心願:「發粿」取「恭喜發財」之意,「菜頭粿」寓意有個「好彩頭」,「紅桃粿」象徵日子紅紅火火……
作為潮汕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英歌舞是過年氛圍感最強的活動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深受民間喜愛,有着廣泛的群眾基礎。其主要表演形式為大型集體舞,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對擊,動作健壯有力,節奏強烈。大年初一,不少英歌隊和舞獅班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拜年,主人燃放鞭炮歡迎。
潮汕有這麼一句俗語:「一年一度元宵明」——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明月皎潔,而人間萬家燈火,天上人間俱成為燈火世界。元宵節在潮汕地區素有「燈節」之稱,與春節同等重要,皆因潮汕話里「燈」與「丁」同音,「迎元宵燈」祈求來年人丁興旺。今天,卡通燈、電子燈等新奇花燈層出不窮,但潮汕仍有不少工藝傳承人,用一盞盞手工扎制的傳統紙制蓮花燈,在喧囂的現代都市中默默堅守一份傳統年味。
出品人|杜傳貴 林海利
總監製|金旭庚
執行監製|陳亮
導演|闕道華
攝像|謝逸隼 林達樂 余文瀟
文字|林達樂
剪輯|謝逸隼 余文瀟
場務|吳皓華
執行|李旖慧 曹園 程茹
視頻拍攝製作|零號音樂廳
鳴謝單位|汕頭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