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江冰】广州冬季“湿而暖”:潮气扑面,传来重开花市利好消息
  •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 作者:江冰
  • 发表时间:2023-01-16 10:07

那一刻,潮湿气息扑面:晨雾细雨中弥散,景致在目不及处蔓延,一派朦胧;天地水洗一般,淋漓尽致的透彻;仿佛中国水墨画的泼墨晕染与西方印象派的暗影浮动。

广州连日阴雨绵绵,天与地,湿漉漉。

走出家门,一楼电梯口惊现春季返潮景象:落地大玻璃墙上布满水滴,仿佛一夜返春。室外气温高于室内,湿气遇温差,即凝结水珠。

“湿而暖”是岭南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当然,就冬季而言,也有“湿而寒”。

而暖与寒之间的变换,有时如谍战片的情节“反转又反转”:晨起风寒雨打芭蕉,傍晚夕阳红霞满天。

一般要待北方寒流南下,一夜北风,潮气方尽;再有晨光乍现,一轮红日高照,便又回到冬季暖洋洋的常态了。

关键还是温度。一旦上了20度,就有早春“乍暖还寒”之感。

与温度呼应的是湿度。一旦进入羊城冬季“湿而暖”,湿度就往往高于成年人身体舒适湿度:40~60。

湿度甚至一下子飚升90以上,漫天湿气迅速进入室内,卫生间的玻璃镜子即刻水汽模糊一片。

此时要马上做的一件事:关窗关门,抵挡湿气。

俗语“二四八月乱穿衣”,到了岭南羊城——此类现象四季皆有。气候变幻确如“孩儿面,说变就变”。

中华古典诗词中,咏四季变换:春夏秋冬与人的情绪情感紧密相连。比如白居易就写到:“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

如今,城市钢铁丛林,人造空调——让季节感大大削弱,巳然失去敏感。尤其是岭南四季界限大不显著,热季与凉季两大段,或可全面概括。

但有趣处却在于真正的羊城土著居民,在日日煲汤食材中,体现出鲜明的四季意识,各有对应,一丝不苟。

比如,“祛湿”与“祛火”是老广一生的日常功课。俗话说:广东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什么?一怕湿,二怕上火。

刚来广州,带学生去西安,一出火车站,有一男生高叫:有黄振龙凉茶吗?众人嘻笑,印象深刻。凉茶就是老广去湿下火之日常神器。

可惜我这个外乡人,还无缘深入体会到这一层广府日常生活肌理。

岭南季节变化是一本大书,其中无穷奥妙,令我心驰神往。

此时羊城,叶落花谢,异木棉花期过了,凤凰木开始落下碎金般细小叶片,紫荊花稀落挂树枝,勒杜鹃有一丛没一丛错错落落地维持着花容。

唯有小叶榕葱茏依旧,风起絮絮落叶,但不改四季绿荫本色;大叶榕则缓缓换叶,间或飘落,并无陡然一变之势;街头着意换盆的小花,装点节庆,盛开如春。

暖寒干湿交替中,传来消息:广州重开花市。我心生喜悦,一扫郁闷。

大自然具有调剂人心的巨大容量与伟力,我急欲一种豁朗明快的方式打开自己,精神渴望与风景秘密交谈。

热烈而盛开的花市,向我召唤。

期待除夕前三天去越秀西湖路“行花街”——落户广州20年,年年看花市,疫情停摆,今年恢复。

有望再见花城盛大景象:四季如春,鲜花遍地。

2023-1 广州春节前夕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