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陈献章、释光鹫、宋湘等广东书法家,大胆进行书写工具革新,以茅草、竹枝、蔗渣、竹叶等为笔创作,这些书法工具与他们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艺术才能相配合,使他们的书法作品别出新姿。
一、陈献章与茅龙笔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居白沙里,世称白沙先生,是明代卓有成就的学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
作为岭南第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白沙先生将心学法门和静悟自得的精神境界,体现在书法之中。白沙先生束茅代笔,称为“茅龙”。茅龙笔的发明,最初可能是由于白沙先生住在乡间,毛笔供应不上,故试以新会特产的山茅代笔。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白沙喜用茅笔,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劲,以茅心束缚为笔,作字多朴野之致”。
茅龙笔(来源:叶安国)
白沙先生认为,这种工具,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得心应手,尤合其妙造自然的宗旨。经过长期练习,白沙先生把茅龙笔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独创“茅龙书法”,展现出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其书法得之于心,“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刚而能柔”。他《观自作茅笔书》诗云:
神往气自随,氛氲觉初沐。
圣贤一切无,此理何由瞩?
调性古所闻,熙熙兼穆穆,
耻独不耻独,茅锋万茎秃。
“独”是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不以“独”为耻,不与流俗为伍,那得要有一定的勇气。
陈献章茅龙笔书《种萆麻诗》
白沙先生是独往独来的,在甜熟的馆阁体流行的时代,竟以天然的山茅代笔,无疑是向当时的书风宣战。白沙先生得力于茅笔这种工具,突破传统的樊篱,达到创新的目的,“茅龙飞出右军窝”,自王羲之入,又能“飞出”其窠臼,非有大力者不能为之。
陈白沙《慈元庙碑》拓片
陈献章的茅龙书法对广东书坛影响甚巨,其代表有《种萆麻诗》《大头虾说》以及《慈元庙碑》碑刻等。茅龙笔这一书法工具革新启发了后世书法家,如明末的成鹫就以折竹为笔,清代宋湘则以蔗渣、竹叶为笔。
二、释光鹫与竹笔
释光鹫(1637—1722),初名成鹫,后改名光鹫,号迹删,又号迹山,别号东樵。番禺人。光鹫精于佛学,文才甚富,著述有《咸陟堂诗文集》等数十卷。书画亦见称于时。书法传世作品约十余种。行楷颇有禅味。坚韧质朴,草书取法颜真卿,厚重古劲,极有骨力。光鹫晚年山居无笔,折竹作字,号为“竹笔”,其传世名迹《梅花》行草七言古诗横卷。书文后作者自题云:
竹笔书似四如居士一笑,八十二老僧鹫。
释光鹫行书
《梅花》诗卷竹笔的艺术效果,略近于茅龙,遒劲雄逸,沉着浑厚,其枯涩处气势仍潜行不断,其丰润处骨力仍内蕴无尽。
光鹫使用竹笔时,正是朝野文士专意仿效柔媚流丽的董(董其昌)书之日,光鹫反而以其粗野强健闻世,其才力、识力、胆力都是值得敬佩的。
三、宋湘与蔗屑书、竹叶笔
宋湘(1756—1826),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人,清代诗人、书法家、教育家。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 官至翰林院编修,工诗词,著有《红杏山房诗抄》。
宋湘书法学多家,尤擅行书,笔势豪纵。其书法还有一大特色,就是运用毛笔以外的各种物品作为书法工具,并藉以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这些代笔之物,最引人注意的是“蔗渣”。甘蔗为广东特产,乡村中随处可得,粤人喜生啖甘蔗,咀嚼后的蔗渣刚柔并济,干湿适度,颇宜用于作书。
汪兆镛《棕窗杂记》卷二:“惠州丰湖书院楼壁有芷湾手题《别湖风》《别湖雨》《别湖月》《别湖水》《别湖树》五古五首,奇伟可喜,相传用蔗屑书。”《五别诗》为宋湘名作,诗书可称双绝。
宋湘《五别诗》(局部)
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宋湘在湖北督粮道任上,曾登汉阳龟山古琴台,大笔挥写“高山流水”四字大匾,复即席撰写古风《伯牙琴台题壁》: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
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
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
此诗相传宋湘醉中以竹叶书写。
宋湘《伯牙琴台题壁》拓片
宋湘“随手取物”作书,除蔗渣竹叶之外,相传还以草秆书联,如丰湖书院门联,即以草秆捆缚成束,信手写就。云南昆明筇竹寺,其山门的挂匾“玉案山”三大字及对联“护门惟遣白云,听钟声何处;倚杖却分青霭,话竹色当年”。相传为宋湘以草刷蘸紫泥书成,字略有颜真卿笔意,厚重古朴,与宋氏其他作品稍异。又传其在嘉庆二十年(1815年)代理广南知府任上时,曾以毛巾卷成笔,蘸木匠所用的松烟作墨,一气挥洒,书成一联,满座动颜。
宋湘《自书诗》(六屏)
茅龙笔数百年来,一直流传在广东,为不少书法家所喜用。如明代湛若水、清代苏珥、陈澧等都是使用茅龙笔的好手。2008年6月,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