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在筹备拍一部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其中会讲到韩愈来潮州时提到的食物,鲎(hòu)是其中的一种。以前潮汕地区确实有吃鲎的传统,“好好鲎刣到屎漏”,这句形容把事情办砸了的俗语,就是最好的证明。节目组在做前期调研时找到我,这东西我见过也吃过,可以说道说道。
1,鲎,简直就是活化石
大部分人不知鲎为何物,这主要因为鲎在地球上是一种孤独的存在,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所属的肢口纲剑尾目,就只有鲎这个家族,有美洲鲎、中国鲎、南方鲎(也叫巨鲎)和圆尾鲎四个物种,在纲之上一层的门为节肢动物门,这一层倒可以找到诸如蝎、蜘蛛等亲戚,把鲎反转过来看,确实与蜘蛛有些像。
节肢动物,顾名思义就是一节又一节,鲎也有三节,第一节是头胸部,像半个瓢,聂璜在《海错图》中说它“前半如剖匏之半”,甚是准确。这个半个瓢的外壳表面光滑,隆起,侧面有一对复眼,韩愈在《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中说它“背眼”,眼睛长在背上,说的就是这对复眼。韩愈观察得不够仔细,鲎是四眼动物,它的中脊前端,脑门处还有一对能感受紫外线的单眼。鲎头胸部的腹面有6对附肢:第一对称为螯肢,专门用以捕捉猎物,其他5对附肢围绕于口周围,其功能为步行和进食,每个步足的基节内侧有长刺,用以剥离食物并将其滚入口中,最后一对步足基节後面有一对退化的附肢,称为唇瓣。
第二节是腹部,呈梯形,两侧各有六根棘,腹面是鳃和生殖厣(yǎn)。鲎鳃像一页页书,所以也称“书鳃”,作用是呼吸兼划水,游泳的时候翻过身来,肚皮朝上壳朝下,标准的仰泳,书鳃就是划水的浆,真是优哉游哉。
第三节就是身体末端的剑尾,《海错图》说“尾坚锐”,这是鲎的自卫武器,相当于随身携带了一把剑。这根剑尾还有其他功能:顶着泥沙一拱,鲎就朝前滑行了;仰面朝天时剑尾一顶地,身体就翻转过来;产卵时剑尾顶地,身体支起来,就可以排卵,真是多功能。
最早的鲎化石见于4.38亿~5.05亿年前的奥陶纪,而出现于1.44亿~2.08亿年前侏罗纪的鲎化石,其形态则与现在的鲎没什么差别了,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鲎因为功守兼备的完美结构足够支持其生存下去,也就没必要进化,从4亿多年前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有“活化石”之称。
对这种古老的海洋生物,古人有太多的解读。“鲎”是个象形字,但为什么读“候”,明朝的百科全书《三才图会》说是因为它“善候风”,南风到来时才会上岸产卵。其实鲎上岸产卵并不是等南风,而是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8月底的农历初一、十五夜晚,此时潮位最高,能把它们送到高位的沙滩,这里的沙更粗,有利于产下的卵通风透气。
左思在引起“洛阳纸贵”的《三都赋》中,说到吴都的盛况,“乘鲎鼋鼍(tuó),同罛(gū )共罗。沈虎潜鹿,馽(zhí)龓(lóng)僒(jiǒng)束。”说明三国时东吴已经有了鲎。韩愈说“鲎实如惠文”,是说鲎的形状像战国时赵惠文王所制一种武官帽,还真有点像。又说它们“背眼相负行”,说的是每当鲎上岸产卵时,雄鲎抱住雌鲎成对爬到砂滩上挖穴产卵,它们在沙上挖一系列浅坑,雌鲎在每个坑中产卵200~300粒,然后雄鲎用精液将卵覆盖。换言之,鲎上岸是为了产卵,所以雌鲎背着雄鲎,捉鲎时抓住雌鲎,也就顺手抓住了雄鲎,鲎无力反抗,潮汕话形容一个人老实巴交,就会说“老实过鲎”。但平时鲎并不是雌雄同行的,产完卵也是各自安好,各走各路,有人据此说它们忠于爱情,夫妇总是如影相随,比如南宋罗愿在《尔雅·翼》中就说它们“雌常负雄而行,虽风涛终不解,故号鱼媚,失雄则不能独活,”纯属想多了。
2,鲎,好吃吗?
先说答案:一点都不好吃,否则,这些生长在岭南地区,与什么都敢吃的岭南人为伍,又这么容易被抓到,早就被吃光了,怎么可能存在4亿多年。
关于鲎的吃法,聂璜在《海错图》中列举了三种:一是“腌藏其肉及子”,这是生腌鲎肉鲎卵;二是“血调水蒸,凝如蛋糕”,这是水蒸鲎血;三是“尾间精白肉和椒醋生啖”,这是鲎尾肉刺身,调料是花椒和醋,聂璜的年代,辣椒虽已传入中国,但还未被拿上餐桌,这里的“椒”只能是花椒,如果是胡椒,他会直接写“胡椒”。
聂璜写的是中国鲎,鲎肉内含有一种大分子非特异蛋白致敏性物质,我们人体没法分解,更无法吸收,吃鲎可引发皮肤过敏性斑疹、红肿和搔痒,严重时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聂璜在《海错图》中记载,有人与鲎“性不相宜”,吃后“非哮即泻”,这是典型的过敏现象。如果是圆尾鲎,那就要命了,它们可是含有河豚毒素,分分钟致命的。至于吃鲎血,也是要不得的,鲎血中富含铜离子,这种重金属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蓄积在肝和肾脏,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加速肝细胞坏死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引发肾功能衰竭、氨中毒等并发症,还可引发人体造血机能障碍,影响幼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等。
在唐朝,岭南人吃鲎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做成鲎酱。唐朝段公路在记载岭南风土的《北户录》中说鲎“子堪为酱,即鲎子酱也”,这是鲎卵酱;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说:“腹中有子如绿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脚,和以为酱。”这是把鲎肉和鲎脚一同砸碎,与鲎卵一起腌成酱。这种腌制的酱,我没吃过,现在岭南地区还有类似的虾酱,用这个来对比,鲜味应该不错,但也就是个调味料,仅此而已。
在南宋,鲎还有一种吃法:炒着吃。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十月,同岳飞驰名的将领张俊,与秦桧勾结陷害了岳飞,一路青云,官至太傅、节度使、清河郡王,在府上宴请老板宋高宗,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中记录了这个菜单,下酒菜有三十道,其中就有“鳝鱼炒鲎”,可惜没说怎么做,把鳝鱼和鲎一起炒,这好吃吗?
在汕头,还有一种小吃“鲎粿”,不过只是徒有其名,与鲎已经没有关系。历史上的鲎粿是怎么样已经没人说得清楚了,潮汕美食文化传播大师张新民老师估计,是取鲎肉和鲎卵熬成汁,与薯粉和米粉搅拌蒸熟,再蘸点鲎酱吃。现在的鲎粿,以虾代替鲎汁,以沙茶酱代替鲎酱,这种小吃也就这样了,即便是回到传统的做法,估计也不会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
之所以敢下这个结论,是我吃过鲎。小时候我生活在海岛,鲎是常见的,不过,即便在那么困难的饿肚子年代,大家也不吃这玩意,我们拿它当玩具,鲎壳拿来当水瓢。有一回煮来吃,就腿上有点肉,并不好吃。最近一次吃鲎,是在2010年,我在阳江吃的,用来煮冬瓜汤,就一层白色泡沫,那是蛋白质,汤有一点点鲜味,肉基本上是弃之也不可惜,实在想不出这东西有什么吸引人的。
想想也对,这东西要是好吃,早就被吃光了,正因为不好吃,它才可以存活4亿多年。
3,鲎,有更大的用途
鲎并不好吃,2021年被收录到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名单里,更是吃不得了,之所以要保护,是因为它们也濒临灭绝的边缘。
让鲎濒临灭绝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各种不靠谱的“功效”说影响,突然兴起一股吃鲎热,这把福建一带的中国鲎几乎一网打尽。二是有厂商收购鲎制造甲壳素,这下几乎将广西一带的鲎一锅端。
鲎的血是蓝色的,这是由于其血液中含有铜离子,所以呈现一种神奇的灰蓝色。1956年美国动物学家研究发现,鲎的蓝血只要遇到细菌就会快速凝固,而经过处理后则可以制成一种特殊的检测试剂——鲎试剂。这种试剂用途很广,可以准确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为细菌感染而致病,我们现在测试新冠病毒,就用到这种鲎试剂,它还可以在制药和食品的制作中监测其是否被污染。
科学家们发现,抽取鲎30%血液后,鲎仍然可以存活,在取血过后,科学家们会将捕获的鲎放生,但依然有10%至15%的鲎因此而死亡,据统计,每年为医学献身的鲎达到2万至3万只左右。
这才是鲎最好的利用方式,将鲎拿来吃,绝对是愚蠢至极。顺便说一句,韩愈来潮州确实吃过鲎,但他并不喜欢,将之斥为“魑(chī)魅”,就是一种妖怪,尽管韩愈不懂吃也不好(hào)吃,但他说鲎不好吃是准确的。
所以,请善待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