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苑莹 吴泳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苑莹(署名除外)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品牌跨界联名的营销方式屡见不鲜,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餐饮界已有人开始做“联名款”。当时男女老少都爱看粤剧,“万能老倌”顺德龙江人薛觉先的“联名款”受到热捧,不仅带旺了用他名字命名的粤菜馆、用他戏剧名称命名的菜式,还掀起了“粤剧菜”的风潮。
薛觉先是粤剧老倌,四大天王之一,更是首位拍摄电影的粤剧演员,对粤剧和电影都有杰出贡献。今天,就让羊城晚报记者带各位读者去领略这位“粤剧名伶”的独特魅力吧。
粤剧“万能泰斗”创立“薛派”艺术
与历史许多名伶大家相比,“粤剧名伶”“万能泰斗”薛觉先的从艺之路,可以用顺风顺水、水到渠成来形容。
1903年,佛山顺德龙江人薛恩甫在香港西营盘迎来自己的第五个孩子,取名为薛作梅,这也就是后来名动粤剧界的薛觉先。薛恩甫以办私塾和行医谋生,妻子李氏酷爱观看粤剧,是一个标准的“粤剧票友”。薛家一共十兄弟姐妹,薛觉先排行第五。其二姐薛觉芳,三姐薛觉非及九弟薛觉明三人,也先后做了粤剧演员,令薛家成为不折不扣的粤剧世家。
幼年时期,薛觉先在父亲的私塾启蒙,后求学于香港圣保罗英文书院,自幼聪颖,喜好艺术,读书时还曾参加青年白话剧社的演出,出演《做人难》《伤心话》等剧目,这也让年幼的薛觉先初尝登台献艺的滋味。
1921年,辍学的薛觉先经由姐夫新少华介绍进入“环球乐”粤剧团,跟随名伶朱次伯“跑龙套”。他凭着刻苦和突出的接受能力,很快受到朱次伯赏识,进而升格为“书童”。初踏梨园的薛觉先,犹如一块崭新的“海绵”,凭借天资聪慧及后天努力,认真学习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动作,研读每一本经典剧目。一条通往“粤剧大腕”的光明大道已经慢慢在薛觉先眼前铺开。
次年,薛觉先转至人寿年剧团,日演丑角,夜演小生,凭着在《梅知府》《宝玉哭灵》中的出色表演,终于声名大噪,有了“生宝王”的美誉。而后薛觉先得当时正印花旦、粤剧大家千里驹赏识,出演《三伯爵》,自此彻底打开市场,成为拥趸众多的粤剧大腕。
有资料介绍,当时面对戏迷的追捧、媒体的溢美,薛觉先并没有飘飘然、自以为是,反而以更多精力投身粤剧艺术的全面革新。事实上,作为一名艺术家,薛觉先艺术生命的卓越价值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在粤剧的腔调方面,薛觉先借鉴京剧婉转和谐的腔调,吸收江浙小曲及时代流行曲轻快流畅的长处,创造出一种字正腔圆、韵味浓郁、节奏感强、善于表情达意的“薛腔”。薛觉先也成为粤剧五大流派中年纪最轻的“薛派”创始人。而乐器方面,他在“五架头”中式乐器中,大胆加入小提琴、吉他、西士风等西洋乐器,以中西合璧的方式获得丰富、厚实的音响效果。表演方面,薛觉先融合京剧的武功、身段、舞美等技艺,开创了北派的场风。
开办电影公司推动粤剧电影发展
1929年起,薛觉先领衔组织觉先声剧团,在粤港澳一带先后演出《白金龙》《姑缘嫂劫》《毒玫瑰》《胡不归》《花染状元红》等剧目。该剧团以善演文场戏著称,而薛觉先独特的“薛腔”极为时人所称道。其中,由他主演的《白金龙》,出现连续演夜戏10余月的空前盛况,真正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据介绍,薛觉先还在改革粤剧化妆、服装、舞台装置和剧场陋习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在这个时期,觉先声剧团与马师曾组织的在香港、澳门活动的太平剧团,并立剧坛而均享有盛誉,形成“薛马争雄”的局面,共同为推动粤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薛觉先致力于粤剧事业的同时还涉足电影事业。1925年就在上海开办非非影片公司,主演默片《浪蝶》。1932年,薛觉先全家移居上海,开办觉先影片公司(后改为南方影片公司),与天一影片公司合拍由他的首本戏改编的粤语有声电影《白金龙》,薛觉先与妻子唐雪卿在片中分饰男女主角。
粤剧电影《白金龙》打破香港及广州票房纪录,影响至东南亚,也成为粤剧电影一座开先河的“丰碑”,带动了粤剧电影的拍摄潮流,大量粤剧电影开始涌现,与粤剧舞台演出相得益彰、共荣共存。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创作研究室主任罗丽表示,粤剧电影《白金龙》问世后,一方面推动大批粤剧艺人加入电影拍摄的行列,粤剧名伶的代表剧目都被搬上银幕;另一方面,粤剧电影凭借着粤剧名伶的知名度,又以低于粤剧演出数倍的票价吸引观众,使得观众从剧场走向电影院,打破原来由粤剧垄断的粤语娱乐市场。
据统计,薛觉先一生主演电影36部,由他的首本戏拍成电影的有21部。值得一提的是,在薛觉先牵头引线下,袁小田、刘湛等先后前往香港从事电影行业,也成为香港早期的一批专业武术指导,其后人、门人所创立“袁家班”“刘家班”“唐家班”,也为香港早期武侠功夫电影的辉煌贡献了巨大的幕后力量。
德艺双馨为抗日救亡奔走筹款
在艺术造诣上,薛觉先能文能武还能反串,不断以高水平技艺要求自己。戏外,薛觉先作为粤剧前辈,其德行修养世人赞叹。他曾在文章《南游旨趣》中强调:“粤剧演员的学识、修养和人格,是提高戏剧艺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薛觉先家中经常高朋满座,多年来与他交流、向他拜师的名伶数不胜数,如罗家宝、白雪仙、新马师曾等,大家与他常保持亦师亦友的状态,因此薛觉先的住所又被称为“粤剧艺术学院”。
薛觉先还热心赞助各种公益活动。据记载,1931年,他在香港创办了“觉先声平民义学”,专门招收失学儿童和女工,不仅学费全免还提供学习用品和书籍,其后,这种义学增至10间。此外,遇到一些群体需要帮助时,他都会通过义演来凑集善款。在上海,广东同乡会急需资金扩建粤民医院,他义不容辞义演大戏筹集资金。在澳门,为救济难民连演三场,一晚收入得毫银2000余元,全数捐给澳门粮食及救济难民委员会。
“欲国不亡,先振人心,戏剧更负社会教育之重责,系哀乐盛衰之机枢。欲使吾民兴爱国之热忱,挽狂澜之即倒,不有斯作,何以洽衷,观者取其意义而取其精神,抗战兴邦,赖此多矣。”如此振奋人心的话语,是他在“七七事变”后参与义演《貂蝉》时的演说。
作为戏剧人、电影人,他深知艺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引导,更知道作为名人对普通民众的号召力。在日占香港时期,薛觉先避走不及被日本人监视控制。为了在香港所有粤剧界同仁的安危,他忍辱负重继续演出。在博得信任后,他通过到澳门演戏上演了一出“金蝉脱壳”,从澳门逃到广州湾,并立刻登报声明:“前受日寇束缚,滞留香港,现脱离虎口,将全力为国服务。”在此期间,即便被16名射手追杀依然无所畏惧,并率自己的剧团“觉先声”在广西多地演出,把款项全部捐出用作抗战费用。
【相关新闻】
龙江积极推动粤剧进校园活动
“薛派艺术”在故土生根发芽
薛觉先祖籍顺德龙江,在浓厚的粤剧艺术氛围下成长,从小热爱戏剧。而在他逝世63年后的今天,他的故乡为了延续“薛派”艺术瑰宝,培养青少年对粤剧的兴趣,在龙江薛觉先戏曲活动中心成立了薛派粤剧艺术传承培训基地。基地还特别邀请国家二级演员、广东粤剧院优秀青年花旦邱小娜等专业老师前来执教,传承“薛派”艺术。
一直以来,“薛派”粤剧种子在故土上顽强生长,一颗颗粤剧新苗破土而出。自2008年以来,龙江组建了龙江青少年曲艺团,把华东小学、里海学校等打造成佛山市粤剧特色学校,目前已有300多名学生在学习粤剧,粤剧进校园进行得如火如荼。
不仅如此,近日,在佛山市第五届少儿粤剧团艺术节中龙江粤剧小精英们还斩获了1金1银2铜的好成绩。
“我希望粤剧爱好者共同秉承和发扬薛觉先精神,将顺德区薛派粤剧艺术传承培训基地打造为年轻人了解薛派传承粤曲艺术的阵地,成为展示优秀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为促进顺德戏曲艺术发展、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养作贡献。”顺德区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区建恩表示。
【名家故事】
是艺术名家也是粤菜美食家
“万能泰斗”薛觉先的“万能”不仅体现在粤剧艺术上,还体现在才艺和兴趣上。在学者廖锡祥和李健明所著书籍《美味顺德》中写道:“在粤剧艺术家中,对粤菜发展推动最大的莫过于薛觉先。”
薛觉先非常钟爱吃礼云子,也就是蟛蜞子。在他的带动下,大众对吃“礼云子饭”“礼云子云吞”“礼云子焖烧腩”等菜式的热衷达到了巅峰。澳门资深写作人李瑞鹏曾提及,小时候父亲与薛先生相熟,每每邀请他去酒楼吃饭,他总会先问店家“有礼云子吗?新鲜吗?”
“私房菜始祖”江孔殷最为著名的一道菜莫过于“太史蛇羹”,而这道菜能风靡一时,也全赖薛觉先的品尝与鼓吹。
此外,20世纪30年代食界曾掀起一场“粤剧菜”风潮。当时薛觉先已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他的剧目总是场场爆满。在广州惠爱路(今中山四路)有家店名为“觉先庐”的饭店,老板在看了薛觉先的戏后突发奇想,要开一家以薛觉先的名字命名的酒肆,这种行为在现代来说,就等于开间“杰伦煎饼店”差不多。
与此同时,他根据薛觉先演出的剧目而制定菜单,例如取自《凤仪亭》的“凤仪亭诉苦”、《蝴蝶夫人》的“蝴蝶美人”等。而这些美轮美奂的菜名,和食物本身没有绝对的关系,比如“绿林红粉”其实是蟹黄扒芥菜胆、“梅花二度”实际是雪耳桂花耳白菌汤。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家店一炮而红,众多戏迷蜂拥而至,也掀起了美食界的“粤剧菜”风潮。在这基础上,厨师们还创造出了广东音乐菜和诗词菜,美味与文艺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