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大家云集。11月3日,潮州文化探源工作座谈会召开。来自考古、文献、方言、民俗、非遗等领域的17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集思广益,从各自专业角度,围绕潮州文化探源与传承发展深入讨论交流。
谈古今
潮州文化源远流长
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林伦伦。
“潮州话作为中原汉语与南方越族土著语言融合而形成的汉语方言,可能起源于唐宋,而随着宋明之间闽人大量移民入潮,使得闽语在潮州一带流传,后来发展成为独立于其他闽南次方言的时间,应该是在明代。”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林伦伦指出,潮州话被认为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因为它“活生生”地保留了古代汉语各个历史层次的语音和词汇的元素,它在潮人的日常生活中天天在使用。潮州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思想的表达工具,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方言。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聘教授、文学院院长张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聘教授、文学院院长张明远认为,潮州民俗文化在中华文化源流中所具有的独特而突出的价值显而易见。民俗是活的文化,有别于文献与文物,人是民俗的载体。对重点民俗文化与重点传承人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同时,海外聚居着两千多万潮州人,他们保留的民俗文化并未发生过断裂。源生地的民俗文化与流传海外的民俗文化互相交流,可以参照互补,共享文化,共守传统。例如潮州青龙古庙的“营老爷”非遗项目与马来西亚柔佛古庙的“游神”非遗项目已经建立了交流关系,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岩。
在文明探源、中国化的研究中,对浮滨文化及原始瓷器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与价值。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岩认为,瓷器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发明,是对世界历史的巨大贡献,浮滨文化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出现酱色釉原始瓷的考古学文化,与瓷器起源研究关系密切;其次,三代时期的中原北方是以青铜器为标志的古代社会,而东南沿海则是以原始瓷、几何印纹陶为主的文化区,构成了大青铜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历史图景,浮滨文化是其中著名的一例;从科技史的角度而言,浮滨文化的原始瓷可以成为岭南瓷之源。
谋兴盛
打造文明新形态潮州样本
翻开历史长卷,潮州是岭东首邑、海滨邹鲁,人文荟萃、底蕴深厚。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淬炼了潮州独特的精气神质和潮人优秀的意志品格,更孕育了丰裕富饶的潮州文化。近年来,潮州不断推动古城保育与提升、潮州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让潮州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厚植文化沃土,潮州拥有基础资源、优势条件,也担负着职责使命。那么,潮州文化该如何继续“潮”下去?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郑君雷。
“潮州历史文化溯源的要点在于韩江流域史地研究和民族文化研究。陆地方面的关注点在于流域文明、文化走廊、中心聚落等,海洋方面的关键词是节点、门户、湾区(柘林、凤岭等潮州外港)等,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重心在于交往融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郑君雷认为,潮州文化是流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历史耦合,也是人力与自然力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历史结晶,潮州文化探源、保护和传承,需要以承载力和适宜性的“双评价”作为切入点,揭示区域环境在地方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詹双晖。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詹双晖认为,要以鲜明的海洋文化禀赋与精神特质为主题梳理其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和文化遗产,并在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国家级文化平台下重新整合文化资源、提炼时代精神特质、形塑国家IP、讲好潮州故事,构建潮州文化国际文化资源配置枢纽,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潮州文化焕发现代魅力与时代风采。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石俊会。
作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专业研究人员,石俊会主要关注考古发现的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勘探、发掘、保护和研究工作,就目前潮州唐宋以来的历史考古研究来说,他认为应该以笔架山潮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及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为突破口,推动潮州宋、元、明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如运用先进的考古发掘理念、采用最新的考古发掘技术和方法,并整合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力量,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系统性、课题性的考古发掘工作,是今后一段时间潮州笔架山窑遗址考古工作的重点。
【记者】叶彤 李雨蔚
【作者】 叶彤;李雨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