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老伴闻说南海沙头永乐村附近有座红炮楼,那里河涌鱼儿肥美,可垂钓。我们驱车前往,兜兜转转到了沙头野外,找来找去却只见荒草萋萋,机声隆隆,举目皆是运货车、塔吊,不见炮楼。
将车缓缓停靠路边,好不容易才遇到一路人问路:“请问这附近是否有座红炮楼?”“红炮楼?”操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子表示闻所未闻。
资料图/视觉中国
我们只好先进村。村口保安亭处遇到一位穿白色运动衣、六旬开外的老伯。老伯热心,竟知红炮楼典故,用苍老的大手向大堤上一指:“在那儿。上了堤,很多塔吊、集装箱的地方。”“我们刚从那儿来,没看见红炮楼啊。”“上世纪50年代就拆了。那是村里的大地主建的。”老伯甩下一句话,走了。
夜色渐已迷离,郊外微寒。我与老伴仍不甘心地四处寻觅,想找到一点炮楼的痕迹,最后仍无功而返。老伴最初兴冲冲跟我说要带我去寻红炮楼时,我还在脑海里设想过:一座圆而高大、满屋很多洞眼、充满沧桑感的红色老屋,屹立于村庄的一角,就像广东顺德现龙村的红炮楼那样。没想到岁月的烟尘竟已将其掩埋了——沙头红炮楼,如今仅剩一地名,在百度地图里静立着。
第二次到沙头,思忖着这里土生土长的老人,或许知道红炮楼,我决定到村庄深处寻访。先遇一穿红格子衣的老伯,很热心,他说小时候见过红炮楼,但记忆模糊;再遇一在门口浇花的老伯,他说红炮楼有一二层楼高,红砖,墙上有许多小窗;正聊着,一位穿米色短衣、身材矮小但精神矍铄的老伯牵着一四五岁男孙路过,他说,小时候,爷爷经常跟他讲北村的故事。那北村原属外海的村庄,经常被洪水浸泡。他竟念出了一句顺口溜:“有女莫嫁北村家,一来慌水大,二来贼船埋,三来簸箕籴米,四来手抱松柴。”可知,当年这里有多穷,类似海盗的船贼有多凶险。老伯说,红炮楼是最有钱的大地主家建的,当初是为了防海盗。村庄靠水边,经常有海盗靠岸,抢掠东西,残害村民。但具体什么时候建的他就不知道了,只记得起初有四五层高,方方正正的,墙上有许多洞眼。1949年后,村镇兴建了大堤,红炮楼收归水利所所有,成为办公之地。炮楼周边均是鱼塘,它的功用也渐渐演变为防偷鱼的盗贼。到上世纪50年代,很多建筑被拆,如村里的庙宇等,红炮楼也从原来的四五层被拆成两层,再后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老伯带着孙子走后,我仍扎堆在三个老村妇中间,聊着红炮楼的历史,但没有更多新鲜故事了。恐怕只有时间及脚下的这片土地,见证过这楼里曾生活过怎么的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