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整洁的旸山村广场
陈氏家庙外观
□ 翁义彬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唐王勃在其千古名作《滕王阁序》中对滕王阁所处的南昌郡——洪州都督府作了十分精彩的描述,盛赞其地势的优越、物产的丰富和人杰地灵。
在潮州市的不少乡村中,有这样一个小山村,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自创乡以来,历代人才辈出,蜚声遐迩。纵览这小山村的今昔,人们总会很容易的就想起王勃的这一段话。
这个小山村,就是现湘桥区磷溪镇的旸山村。
名家璀璨话历史
旸山村全村大部分姓陈,是潮汕“秋溪世家”陈氏的一支。“秋溪世家”陈氏的由来要追溯到北宋潮州海阳县知县陈坦。
有关史志记载,陈坦,字文靖,文林郎,赐进士出身,祖籍莆田仙游,世居永春,北宋哲宗元符年间任海阳县知县。在职期间,关心农桑,兴修水利,捐献俸禄,支持海阳县学宫的修建和办学。办公之余,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任满回乡之际,潮州民众极力攀留。陈坦于是决定带家眷长住潮州,并选择在“鹳塘”(今官塘镇)定居。
陈坦崇尚教育,亲兄陈增在潮阳任县丞一职,主管教育。诗礼传家的家道渊源,对后辈影响至深,在宋明清时代,“一门三进士,全族九知县”就是官塘陈氏的骄傲。其中文进士陈昌言(陈坦五世孙)是1250年进士,宋理宗任命他为“制佥宣教”。任满之际带着宋理宗恩赐的特权回到家乡秋溪都。自此,官塘陈氏也称“秋溪世家”。
陈增、陈坦兄弟后代分支众多。磷溪旸山系乃是陈坦派下陈鍹一支分出。秉承“秋溪世家”遗风,旸山系陈氏裔孙累世簪缨,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是享誉潮汕、一家四代皆诗人的陈衍虞一家。
史料记载,陈衍虞(1603-1692),字伯宗,号园公。父廷策,明崇祯十七年拔贡。陈衍虞少年时随父读书,颇得家学熏染。中举后却遭遇明清换代巨变。经过多年遗民生活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因同人“拉授冷官”,出仕新朝。可是仕途坎坷,历任广东番禺教谕、广西平乐县县令。后因“由单迟限”被谪。终生以诗文立身寄命。
陈衍虞一生著述宏富,被誉为“岭海文献”。 著有《莲山诗集》等诗文尺牍约60卷。编有《明文选》4卷。康熙二十二年,林杭学主持重修顺治吴颖《潮州府志》,陈衍虞被聘任为主笔。康熙二十五年、二十七年,海阳县令金一凤先后主持创修《海阳县志》及其增订本,陈衍虞两次参与其事,为丰富乡邦文献做出功不可没贡献。
陈衍虞不仅自身诗文造诣很高,而且一家上自其父陈廷策、下至其曾孙一代,皆有人擅长诗文,可谓薪传火继,世代诗家。潮人自唐宋以后,重视教育,爱诗好文,至明末清初更是人才辈出,盛极一时。除了数量不菲之诗社外,当时还涌现出不少文人世家。以陈衍虞为代表的“海阳陈家”,便是享誉广东的几大文人世家之一,影响甚为深广。
薪火相传谱新章
“国居宗孟仲,廷世思卿夫。伯之可希尧,德业必同天。历禩延先泽,垂光纪道长。永传忠孝裔,庸展万年芳。”正如秋溪世家·陈氏延华堂世系诗所言,进入近现代以后,旸山派系陈氏裔孙依然代有人才出。
民国时期广东督学陈钟毓,分别任广东省委委员、师长级干部的陈勉吾、陈励吾兄弟;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老战士、后来曾任汕头电子厂党支部书记的陈复流等等,都是从旸山村走出去的人物。
“当时汕头电子厂科研人员研制的国内首台超声波检测仪,能有效监测钢材的质量。一检测才知道以前从日本进口的那些钢材都是劣质产品。”
“诞生首台超声波检测仪的汕头电子厂因此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而当时的汕头电子厂正是在党支部书记陈复流的领导之下开展科研活动的。其领导作用功不可没。”旸山村一宿老回忆起他所了解的往事。
“村里的名人中,有已退休的省党校副校长陈韩生,等等。当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咱村最著名的当然要数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陈平原,1954年出生于旸山村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父母是汕头农校的语文教师。陈平原的小学、初中教育都在农村学校完成。
1969年初中毕业,陈平原带着两个弟弟随奶奶回到老家。
“能遭天磨是真汉,不招人妒是庸才。”逆境没有磨灭陈平原的斗志,反而激发了他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家乡学校当代课老师的同时,夜以继日的发奋读书……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即成功地考取了中山大学。一篇《大治之年气象新》,成为当年高考的满分作文。
消息传开以后,社会上一时间掀起了一股陈平原热。父老乡亲无不交口称赞,陈平原真为落后的小山村长了脸;校园里师生们更是激动万分,备受鼓舞。陈平原坐过的座位,大家坐坐沾沾好运气;陈平原的故事,大家争相传诵;陈平原的高考作文,师弟师妹们纷纷誊抄传阅,甚至背诵。不仅如此,陈平原还给了大家信心与力量。学生们人人认真学习,积极备考。
后来聪明勤奋的陈平原又来到北大学习,成为著名教授王瑶最早、也是北大中文系最早的博士研究生。从此,他的人生与北大中文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陈平原一介文人,然而其读书做学问却颇有侠客特立独行、另辟蹊径的意识及能力,加之睿智谦逊,治学严谨,学术著述颇丰;教书育人则如春风化雨,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多年的积淀使他声名远播,成为国内有名的教授和学者。除了担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以外,还荣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等。
离开家乡几十年的陈平原,心里一刻也没忘记故土。近些年他常回潮州,尽己所能地为潮汕文化的薪火相传摇旗擂鼓和推波助澜。2017年,他与林伦伦教授、黄挺教授主编的《潮汕文化读本》在潮州首发。这套书可以说是潮汕文化的百科知识文库。他又自掏腰包捐书给家乡的学校,培养孩子们爱乡爱国的情怀……
这一切,无不是为人才的培育尽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乘风破浪会有时
对于村里历代人才辈出的现实,村里人有他们的看法。
磷溪镇志所载,旸山的主村寨内村位于七屏山末端羊山边角,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巅垒有防盗寨墙(现存残迹),故称“羊角头寨”。村处寨内,后人遂简称为“寨内”。
对于这种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环境,村里人一直认为是他们的祖先相中的好地方而选择以定居创乡的。相关的证据还有村里建于明代、于清代维修而保留至今的“陈氏家庙”。
“这座家庙有一个奇特的地方是大门的门柱前有两根斜立的柱子,以前称为三门四柱的样式。这是彰显家世的一种独特样式。”
“另一个不为人注意的是,大门的石柱是安置在紧紧相连的石鼓和石臼之间的。据内行人分析,这座家庙所处位置是一个好地方。”
科学的讲,旸山村历来涌现出那么多优秀的人才确与他们尊贤尚德、慎终追远以及重视教育和人才的结果。
对于旸山人来说,除了每年农历二月廿二、廿三到秋溪世家“陈氏大宗祠”祭祀先祖,霜降日到狮山墓祭始祖陈增、陈坦兄弟两个重要的节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韩文公生。
以前在厚洋村地界有一个韩文公祠。相传是陈衍虞公的祖父陈其诏倡议兴建的。
起因是旸山西面的金山溪(后误为金沙溪),是周边近十个村落排水灌溉的重要水利枢纽。逢农田灌溉的重要节点,各乡因灌溉水源问题而起争执的情况时有发生。相传金沙溪的排水沟——鲤鱼沟也是当年韩愈治水时所挖。加上潮州人尊韩由来已久,陈其诏于是倡议各乡集资在龙门处修建韩文公祠。一来大家有共同的精神信仰,二来有一个机构可以协调排水灌溉的问题。
明代修建的这座韩文公祠后来在1958年因全国破除迷信而拆毁。仅剩的石碑还保存在饶砂村的一座祠堂里。但韩文公生的节日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旸山人的尊贤重教从他们对学校的投入也可见一斑。早在1983年他们就集资60多万元兴建旸坑华侨学校并于1985年投入使用;后来又配合镇政府举措、斥地20多亩大力支持金沙中学的建设,并于1996年投入使用。全省创强期间,他们又投入50万元完善旸坑华侨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
“现在,这个4000多人的村,每年至少都有二三十人考上大学。虽然村的经济比较有限,但我们还是给予了一定的资金奖励。”
提及村的经济发展,村“二委”干部画风一转,自信中夹杂着一丝丝的失落。
“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前期,旸山村在周边还是比较有名的。70年代初,旸山村的经济管理模式得到了汕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并专门在村里举行现场会。改革开放前期,旸山村的农田和水果种植在周边名气很大。1993年,时任国务委员的温家宝到潮州市视察时还专门到旸山村来观摩抛秧技术。”
可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地处偏远地区、且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旸山村便不知不觉落后了。
不过契机正悄然出现。潮州市一江两岸和城市东扩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地处韩江东岸首当其冲之地的磷溪镇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而已经建成的潮州大桥(“网红桥”)、潮州东大道,正在兴建的恒大集团有限公司半岛广场都毗邻旸山村;作为潮州市重点项目之一的韩东污水处理厂更是落在旸山村界内,项目相关的道路配套等也为旸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诸多利好。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新的发展机遇,旸山村的未来发展一定可以带给我们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