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文艺 周欣怡 实习生 梁善茵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全胜 文艺 周欣怡 朱绍杰
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的《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上,有一批曾经被岭南鉴藏家珍藏的宋元书画珍品。它们与岭南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从中亦可见岭南学人的收藏风尚。
其中正在展出的黄公望《溪山图》,原为著名学者容庚的旧藏。容庚先生之女容璞向羊城晚报记者讲述了容老收藏的故事与理念。
佳作令人神往
黄公望(1269-1354),本名陆坚,世居江苏常熟,后嗣于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黄,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黄氏曾受赵孟頫影响,上师董源、巨然等诸名家,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被推为“元季四大家之冠”,晚年以《富春山居图》闻名于史。
此次展出的绢本《溪山图》高161.8厘米,宽46厘米,描绘了一派具有野逸气氛的山水景色。此画中笔法细密,描绘景物扎实严密,枯笔淡墨,层层加描,呈现出一种脱凡趋圣的散逸心境。
画面共盖有六枚印章,分别为寿平、恽正叔、瓯香馆、曾在方梦园家、吴子玉、容庚秘箧。前三枚印章,都属于清代画家恽寿平(字正叔),瓯香馆是其书斋名。后三枚则分别属于清末收藏家方梦园,容庚,以及书画家、鉴藏家、吴荣光的五世孙吴灏(字子玉)。
《溪山图》的题款“黄子久溪山图真迹”,为书画家吴灏于1976年所题,见证容庚先生与其晚辈吴灏的深厚情谊。容璞告诉记者,吴灏是她的同班同学,经她介绍结识其父。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容先生处境最艰难的时候,吴灏时常登门拜访,两人由此结为忘年之交。1963年秋,吴灏临摹这卷黄公望的山水轴,并为此卷题记,完备记录了画作背后的收藏故事。
容庚对黄公望的画技甚为推崇,深有研究。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就多次记下了自己临摹黄公望画作的经历:
1941年3月9日,“临黄子久画一幅”;1944年元旦,“临顾胤光摹黄子久《浮岚暖翠图》卷”,7月14日“临沈石田仿大痴《富春图》”;
1941年10月,容庚仿黄公望《秋山图》并题记:“尝读恽南田记黄大痴《秋山图》始末,令人神往。”《秋山图》现亦藏广州艺术博物院。
自有独到判断
黄公望的作品存世很少,容庚初所见多为明人临作。据容庚自记的《颂斋书画小记》中所写,本次《绘冠南天》展出的“黄公望山水半幅”购于1954年。
当代书画鉴定家张葱玉曾认为画上字迹干涩,或疑为伪作。坊间普遍认为,该画曾经被割裁,画面中的山体、村舍不完整,更无作者款识印章,最为藏者忧虑。
不过,清代常州画派代表人物恽寿平一度收藏了该图,更在上角题识:“此图无款识,遂沦落东园之瓯香馆,能不为此图叹息!然此图一有款识,便为贵戚王孙有力者所收,岂得沦落于东园之瓯香馆,不能不为东园称快?”
“当时不少人说这幅画是赝品,我父亲有他的独到判断。”容璞表示,容庚先生的判断主要从两个方面而来:
此图有恽寿平题识,恽寿平一生痴迷黄公望,也是容庚景仰的画家;他对黄公望及大量宋元作品有认真研究,从笔路中可见黄氏的水平与风格。
“以前很多人不倾向收藏绢本作品,更多收藏容易保存的纸本。”容璞介绍,容庚认为该画笔墨厚重,非明清人所能有的气格,应为黄公望70岁以前之作。
黄公望晚年变法,其存世经典《富春山居图》就作于70岁以后,其70岁以前则不为世人所重,故后世难以辨别。
书画家、鉴定家谢稚柳亦深以为然,于是在该作品的右上方绫边题下长跋,力证其真。
收藏人舍我取
容庚有其独特的收藏方法和理念。“父亲一介书生,并没有太多财力进行收藏。”容璞回忆,除节衣缩食外,容庚以“人舍我取,人取我舍”为收藏方法,力图通过其学识、目力去发现冷僻之物的价值。
他还结合收藏开展岭南地域书画研究工作,在《颂斋书画小记》中记下了很多岭南书画家生平活动史料,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信息。
1956年,容先生六个子女均已从大学毕业,达到他对子女所承诺的培养计划。容璞回忆:“父亲曾说,‘我之所以收藏这些文物,是为了保护,不使之流散出国外。’他开始陆续分批地将大量自家收藏,有计划地、毫不吝啬地一批批整理好,送到有关单位,让更多的人作学术研究之用。”
容璞告诉记者,《溪山图》是容庚生前的重要藏品。“‘容庚秘箧’是父亲对极为珍视的藏品所用的印章。”容璞说,在《溪山图》上钤有此印,足见容庚对这件作品的认可。
在晚年自传中,容庚也曾检视个人珍藏,其历代画作中最得意者,就是“黄公望山水半幅,有恽寿平题跋”。容璞说,这件老人家的生前所珍,早年经其亲自捐赠,已永远属于国家。
统筹 | 陈桥生 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