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钦
张况的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以煌煌五卷200万字的巨构,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我是一个迟来的读者,在《赵佗归汉》由广州出版社出版9个月之后,我才得以窥到“庐山真面目”。
与张况相交,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一个人以文友身份,到佛山走马观花。张况邀我的一个揭阳老乡作陪,品酒咂茶,两天一夜。上世纪90年代中,我与邱喜桂、林帧武、张扬等潮州作家一行八九人,到佛山市作协交流,张况又带我们到康有为故居、佛山祖庙、南风古灶、西樵山等地采风。
后来,还有几次,是与张建渝、伊始、郑毅、陈宇、蔡照波、詹景海、曾庆丰一起,到云南普洱、西双版纳采风;与叶梅、杨克等评委一起,到南海评康有为散文奖、报告文学奖;与蒋述卓、张建渝、陆健、程维、雁西等一起,在佛山办文人书法展。
正是2016年那次文人书法展之后,张况与陆健、程维、雁西一起,到张况的老家梅州五华采风,才有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的缘起和策划。记得签约时是要张况写20万字的,孰料张况才情迸发,刹不了车,这才不小心多弄出九倍字数来。就问你服是不服?
史载,任嚣、赵佗平定岭南后,秦始皇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赵佗被任命为南海郡下属的龙川县首任县令。秦亡后的公元前203年,赵佗在南海郡起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张况着笔于此,非常巧妙地将秦始皇为何要下旨设立“南海郡”作为“南海”自秦以后就属于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领海这一史实的切入点,无比雄辩地证明了伟大祖国对茫茫南海以及宝岛台湾拥有无可争辩的神圣主权。这既是秦始皇和赵佗的伟大历史贡献,也是小说家张况对于“南海”归属中国的“历史结论”、青春答卷。
入汉以后,争战初定,汉文帝刘恒遂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国,说服赵佗归汉,并授予赵佗“南越王”印绶。在接受汉文帝所赐的“南越王”印绶和诏书时,赵佗特意派人在今五华县华城镇(古称长乐县长乐镇)的狮雄山下,筑起了一座“长乐台”,以接受赐封。
史书记载,当时,赵佗在岭南一共构筑了4座行宫(台),分别是:广州朝汉台、广州越秀山越王台、新兴白鹿台、五华长乐台。然而,自1982年5月在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至今,五华长乐台是唯一发现并经5次科学发掘的汉代遗址,其余朝汉台、越王台、白鹿台3处,犹如泥牛入海、张奎遁地,迄今仍渺无痕影,未见踪迹。
2016年的那次家乡之行,五华县一位分管文化的县领导,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诚恳地问张况能否写写赵佗?写写长乐台?为贫瘠的家乡的文化事业,做一点事?
山高高兮水长,游子兮背井离乡。家乡的召唤不可违,家乡的招呼兮不可却。张况闻言诺诺,说,长乐台题材千古绝唱,赵佗更是值得一写的大题材。
此后五年里,张况工作之暇,便闭门谢客,养性修心,一头扎进了浩瀚的史料故纸、文山史海,拒绝白酒和佳肴的诱惑,婉谢文朋诗友的软磨,用敲键盘的“嗒嗒”声,回应着世间的好奇和窥视,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单纯”与寂寞,“艰难”地捱过了漫长的彷如闭关式的“孤独”和“幽禁”岁月。
我在写《潮州传》的时候,也有类似经历,我很理解张况的心路和境遇。并且,我是一个年届七旬的老人,只爱饮茶不饮酒,喜欢蜗居不喜群。而张况呢,云头初开日头初上,还是一个年富力强的汉子,且血气贲张、大眼浓眉,瞳仁漆黑、耳垂肥厚,白酒又喝得“嘬嘬嘬”那么一个爽。五年前还没“闭关”时的那些平常日子,呼朋唤友,四海五湖,天南地北,大河上下,整天不是吟诗作赋,把酒当歌,就是泼墨挥毫,张体狂草。佛山市好多地方,酒肆茶舍,店铺书社,都有醒目的张氏招贴。顺德南海,禅城三水,凡有友朋著述,新作付梓,大多有别致的张氏题签、况爷拟序。这样一个活蹦乱跳、谈笑风生、吃肉喝酒、“猛虎下山”式的诗人、作家,让他五年如一日,猫在一处僻静的地方,独自面壁,独对孤灯,搜索“秦汉”打草稿,日课五千四千字,何其难哉!
张况的《赵佗归汉》是一部成功的“章回体”小说。“章回体”源远流长,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国粹。不久前,我给潮州作家李煜群即将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千古一师》作序,在序中我就点到了“章回体”小说的民族、民间的特点和特色:
“煜群章回体加演义的手法,是一种适用于讲古说书,又能翻看品味的大俗大雅的方法,古往今来,代有高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红楼梦》‘武十回’,现当代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烈火金刚》《吕梁英雄传》等等,层出不穷。”
张况曾经写过多部大型历史文化长诗《大秦帝国史诗》《大汉帝国史诗(上下卷)》《三国史诗》《大晋帝国史诗(上下卷)》《大隋帝国史诗》《大唐帝国史诗》等,每一部,都是煌煌巨著,百数十万字,多卷本史诗。而今的五卷本《赵佗归汉》,虽说不是史诗体裁,而是几百年来盛行不衰的中国气派、几百年来中国人耳熟能详、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但却仍然保留着史诗的品质和素质,譬如全书的七十二个回目,就像七十二首七律颔联、颈联,如:
第一回 六世余烈堪倚重 百年复兴气如虹
第三十一回 乱点鸳鸯赐美女 愧对花月结良缘
第三十二回 秦皇称帝光华夏 赵佗领军征百越
第四十八回 苦历千辛觅活路 和揖百越安民心
第六十八回 吕太后暴戾失序 南越王称帝抗礼
第五十一回 远征漠北无归路 平定岭南续传奇
第七十回 人间大孝涵厚德 苍天慧眼怜薄姬
第七十一回 荐良才陈平无憾 托锦书文帝示好
年长之后,我更喜欢读书,读杂书、读闲书、读无用之书,史地艺文,传说掌故,佛老轶闻,百家诸子,信手拈来,多爱不释手。古往今来,岭南岭北,写赵佗的文章、作品,汗牛充栋,多乎矣。而张况的《赵佗归汉》,却与众不同。别人家笔下的赵佗,几乎都是以岭南为起点、视点,构思、下笔,一味的都是从岭南出发,在岭南打转,在岭南滞留,写赵佗在岭南、在南越国的所作所为,写赵佗在岭南、在南越国的点点滴滴。赵佗在岭南、在南越国之前呢?一纸空白,一片空茫。
张况聪明、大胆,有眼光、有见识,不爱走人家老路,嚼人家尝过的馍馍,他另辟蹊径,暗度陈仓,大刀阔斧的写赵佗在秦朝、在秦始皇时期的事迹、史迹,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这种别开生面,豁然开阔,让人眼前一亮,无限新鲜,无限喜悦,满天霞彩,别具洞天。读张况的历史小说,我感受到了他横溢的才华,结构情节和讲故事的超强能力。
这是挑战别人,也是挑战自己。关于南越王赵佗,史书所载,史料所记,史籍所存非常有限,万把字的遗存,大多是赵佗在岭南、在南越国的“蛛丝马迹”,在秦朝、在秦始皇时期的,则少之又少,几乎是“片言只语”。因此从故纸堆里,从历史缝隙,寻找赵佗的“一星半点”,真如大海捞针,难难难,难上加难。
张况锲而不舍,他的巧劲、韧劲,令人不得不佩服。他找到了、做到了。
第十四回 王贲放浪哀父遇 赵佗意外入花丛
第十九回 赵佗献策救秦军 王翦将兵灭强楚
第二十四回 赵佗力主保大篆 李斯大倡书同文
第二十五回 庆周年君臣畅怀 进密室赵佗惊心
第二十八回 赠宝剑秦皇寄意 受玉扣赵佗衔命
在这些回目里,张况展开了小说家的想象力,既符合大大小小各色人物的性格逻辑、生活逻辑、生命逻辑、历史逻辑,又大胆地、尽情地驰骋想象,为我们捧出了堪称曲折精彩、荡气回肠的史实故事、历史情节和各种精彩细节、有趣桥段。把赵佗放在咸阳、放在秦朝、放在年轻的时候去做栩栩如生的描写和情景再现,这是一般的人所没有做到、想到的。
张况的语言谐趣幽默,颇有特色。他旗帜鲜明,颠覆了历史小说文白兼半、兼顾注释的惯常语言,改用当下人们所熟悉的现代汉语、流行用语、通俗用语、日常用语,让人们读得轻松、欢畅、舒心,就如同与老朋友老熟人老邻居聊天唠家常一样,自然随意,无拘无束,想到说到,不端着架着,装模作样。像:“李斯说得真好,他说的都是大实话。几个日渐走弱的诸侯强国率先被秦王扳倒,其领土悉数入编秦国的新版郡治地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秦王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的狠毒做法所掀起的逆流巨浪,确实将诸侯们一下子全打懵了。他们还没回过神来,就被淹没在海水之中,像无助的落汤鸡,湿透了身子不说,一个个只有等着葬身海底,成为死鱼、死虾的份……”
又如“机会稍纵即逝,活命更在何时?现在,在强秦面前,剩下的几个诸侯只能做些苟延残喘的垂死挣扎了。联手是不可能了,因为他们之前的自私做法,现在,连连横的机会都早已被他们白白错失掉了。”
这样的言说方式、语言特点,这样的历史质感、小说语言,这样的独白对话,是张况自己琢磨、自己品咂、自己所打造的“张氏风格”,绝不与人雷同,绝无别人的痕迹或文风。张况的“野心”或者说用心是能感受到的,他拼命三郎般这般密集推出一部部有分量的鸿篇巨制,这样不间断的推出一部部史诗和历史小说,用作品说话,用心血说话,用白纸黑字说话,用熬白少年头说话,不就是欲留青史在人间吗?!
作者简介:
黄国钦,国家一级作家,广东潮州人,现居广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出版《潮州传》《中国木雕·广东卷》《花草含情》《青春笔记》《兰舍笔记》《拉祜的歌声》等1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