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黄玉美】浅说韶关虎文化
  • 来源:韶关日报
  • 作者:黄玉美
  • 发表时间:2022-08-13 23:57

作为岭南名郡的韶关,与华南虎有深厚的渊源,韶关人对虎的喜爱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成为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构件。  

据《说文解字》载:“虎,山兽之君也。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韶关民间喜用虎字作山(寨)名,以壮其气势。如虎市山(灵鹫山)在市东北隅,南朝宋元嘉年(424-453年)初,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在此住持,山坡筑寺,为岭海佛寺之最。以虎字命名的山还有虎榜山,据清宣统《曲江乡土志》载:“本境治所之南五十里张村都内,东西两面临溱水,有石壁障立焉。”该山矗立在北江东岸,溱水、江湾河潺潺西注,东有曹溪(马坝河)从南蛇岭汇入。清·廖燕《题回龙山诗跋》载:“去邑治南二十里,有山名回龙,临江壁立,形如张榜,亦近郭一奇观也……又二十里一山,与此相类,而岩窦尤胜,俗呼虎榜山,绝壁上亦有墨书回龙山三大字,盖大小回龙云。”附《回龙山》诗:“乾坤留胜迹,万古未名闻。龙虎文章秘,江山混沌分。临流生险怪,绝壁画烟云。题品从今始,后游应纪文。”  

民间建筑也巧妙地融入虎元素,提升其神韵,如龙虎照壁,是仁化县扶溪镇古夏村的标志性建筑。据《李氏族谱·古夏龙虎照壁记》载:“初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原为土筑。康熙年间,村中李日进中二十七名举子,历任陕西省藤和县令,颇有政绩,得宠皇帝。日进有位堂叔叔茂,家有万贯,无心恋仕,云游四海,得一串明珠。适逢皇母81岁大寿,茂公将珠转给日进同往皇母祝寿。皇上和皇母问何得此物,日进如实告知。皇母也姓李,明珠当作舅表相赠。问茂公要求,对宫中龙虎照壁情有独钟的茂公答,只需在祖堂对面新建一座龙虎照壁,希冀族人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皇上恩准,马上派人画好图纸建造。”

都说神虎镇宅,长居久安。据《风俗通义·祀典》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老虎是“四瑞兽”之一,能驱恶镇邪。韶关民间常用其威貌化解凶煞,如南雄市油山镇延村虎头避邪牌。  

佳肴系列也有虎的字符,如龙虎大全(龙虎斗),这是由韶关人江孔殷临近七十大寿时创始于清同治年间,以蛇肉、猫肉为主料烹制的菜肴。  

虎的传说赋予当地文化神秘的色彩,较著名的有伏虎亭和虎踞桥的传说。伏虎亭鼎峙于曲江区南华寺飞锡桥上(《曹溪通志》载:“相传神师望云于此,慨然叹曰;予亲陇在南,而锡驻于此,因名桥。”)据清《曹溪通志》载:“寺后林木深阻,猛虎踞之,贻患远近。元住持僧首众说法,虎皆驯服,因建此亭……”此亭原为砖木结构四方亭,清康熙二年(1663年)本寺监院可相法师重修;“民国”二十三年(1943年)虚云和尚重修;1988年,惟因和尚主持重建,建成四柱八角攒尖顶绿琉璃瓦样式的亭子,额镶“伏虎亭”匾、“飞锡桥”匾。虎踞桥纵跨于南雄市珠玑镇聪辈村下洞水上。据称,桥竣工之初,每当细雨蒙蒙的夜晚,村民隐约能看见一只老虎影子盘踞桥头,吓得不敢贸然过桥,故称“虎踞桥”。后来,村民请道士绘关公像贴在桥中才把虎吓退。桥约始建于明代,七拱,长约57.1米、宽3.2米、高2.4米,置六枚船头形分水嘴,造型独特,成为村中的标志性建筑。  

韶关现有两处华南虎的“家”,一是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位于始兴县罗坝镇;二是韶关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位于韶关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麓,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虎文化科普知识。  

“云从龙,风从虎。”恰逢盛世的韶关,将乘着时代的东风,虎虎生威,驶入腾飞的快车道。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