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海生
图/受访者供图
案台前,刘克宁手握画笔,眼神专注,正在为自己的画卷补色,寥寥几笔,笔下的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活灵活现……刘克宁是当代知名画家,曾主持创作了北京历史文化工程、大型中国画巨幅长卷212米《古运回望图》及48米《潞河盛漕图》;同时主创了188米《京门九衢图》,给国内文艺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年春节前,刘克宁在惠州与中国邮政签订了协议,授权了60幅画制作邮票,60幅画均属于《问墨苏东坡》系列,其中包括了《丰渚园观赏图》《朝云识字图》。小小的邮票,不仅使苏东坡多才多艺、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还凝聚了不少惠州文化元素。
“我一直有个想法,在深入了解东江流域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后,用手中的画笔把它们描绘出来。”刘克宁透露。在他看来,一个好的画家,着眼点不应只是自己的画,还应该是民族文化和社会价值,要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留点东西。惠州对他而言,如同第二故乡,他也想为惠州留下些什么。
与惠州结缘三十余年 曾为飞鹅岭公园题字
刘克宁说,他与惠州结缘已有三十余年,心里早已将惠州当成第二故乡。
1991年前后,刘克宁受邀从新疆来到惠州,为飞鹅岭公园题了“飞鹅岭”三个字,自此开始与惠州的奇妙之缘。他表示,这座城市的自然风貌、人文底蕴以及发展状态都深深吸引了他。
“惠州这个城市很特别,它以客家文化为主体,凝聚了浓厚的中原文化,文化包容性、多样性很强,给人很强的亲切感。”刘克宁举了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一次我在惠州西湖边散步,偶然遇到一个在桥下纳凉的老者,他跷着二郎腿,旁边的桌上摆着米酒和一把花生,十分自在。我直接坐下来,他见状非常热情地‘吆喝’我‘喝两杯’,本来很陌生的两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话匣子也直接打开,一直从生活环境、饮食聊到人生际遇。”
在刘克宁眼里,惠州山川秀丽,风光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惠州人的胸怀也很豁达。他曾想留在惠州,但因为工作的缘故,就去了北京从事美术创作。
在北京中国画创作中心,刘克宁主持和创作了大量中国画作品,其中三幅大型历史文化长卷尤其特别。一幅是《京门九衢图》,这幅188米长的历史长卷,描绘了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一幅是212米长的《古运回望图》,其全景式地展现了绵延1794公里、纵贯四省二市的京杭大运河昔日盛景。此外,他还主持创作了48米长的《潞河盛漕图》,以北京通州潞河为背景,用中国画的形式,描绘了清朝漕运景象。三幅长卷加起来共448米长,对画家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对历史也是一种翔实的记录,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社会意义。这些画作目前已被有关文博馆所收藏保存。
在此期间,刘克宁和惠州的联系从未间断。每年冬天,刘克宁都会来到惠州小住,不仅领略惠州的秀美山川,也交了不少惠州的朋友。有了三幅大型历史文化长卷的创作经历,再加上对惠州的情感,刘克宁向记者透露,这些年他心中一直有个念头,就是用手中的画笔和自己对惠州的认识,去表现客家东江流域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为惠州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在他看来,东江文化不仅仅是客家文化,也不单指惠州文化,东江从江西顺流而来,通过河源一直走进了惠州,又从惠州往东莞、香港,蜿蜒走过好多地方,穿过许多山川秀美、物资丰富之地,流域内人们安居乐业,生活一片祥和。他表示:“从作画难度看,东江比京杭大运河容易,但出于对惠州的特殊情感,我想好好规划后再着手,目前已有初步想法。”
《问墨苏东坡》注重意境 全国巡展受到广泛好评
2022年春节前,刘克宁在惠州与中国邮政签署了协议,授权邮政《问墨苏东坡》系列中的60幅作品,用以制作邮票。
《问墨苏东坡》的风格是中国画,十分注重意境的表达。在选择历史人物题材时,刘克宁都会提前做好研究。在惠州居住期间,刘克宁了解了许多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经历以及流传佳话,深有感触。通过实地感悟、诗歌体会等多种方式,他觉得,苏东坡在惠州受到普遍爱戴,是因为他对百姓、对社会有着真挚的感情,无论为官还是做事,苏东坡都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在惠州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也是这份真感情,才能感动不同阶层、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人。
另一方面,千百年来,苏东坡在文艺界的巅峰形象始终坚挺如初,他的成就是中国传统优质文化中“文以载道”的价值标杆,他的形象所承载的人文底蕴、思想情怀和道德意蕴具有无可比拟的濡染力,对当今文艺后学亦有很重要的参鉴意义,甚至对未来有不可估量的引领价值,“我们有责任把东坡身上从一而终的责任感传承和发扬下去”。
“我试图为东坡造一个像,造出我心中的东坡形象。用我的笔墨与苏东坡做一次灵魂对话,与这位先贤进行一次精神沟通。”刘克宁告诉记者,自己的成长轨迹和生活范围,和苏东坡也有相似之处。小时候,他在苏东坡的出生地巴蜀一带成长。此后,又辗转到了苏东坡曾做太守的江苏徐州生活。从学校毕业后,他到西北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机缘巧合来到了惠州,而惠州正是苏东坡生活居住过的地方。
2015年,第六届(惠州)东坡文化节在惠州举行,刘克宁受邀为东坡文化节组织一个东坡题材中国画展。为此,他将140多幅东坡文化中国画作品组成展览。他笔下自然流泻出的一幅幅诸如《丰湖观荷图》《岭南酒颂图》《东坡修屋图》《东坡养鸭图》《东坡赏砚图》《东坡词意图》《东坡诗话图》等佳作,深情再现苏东坡人生足迹的生活场景片段,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予人超然物外之感。
《问墨苏东坡》是水墨人物组图。乍一看,表面上像是在逐层条分缕析地解析苏东坡的生活情致、人生态度和文化理想,乃至宦海情操,其实刘克宁藏有更深沉的抱负,他意在藉笔墨之情韵,全面遴选、筑造和升华苏东坡的整套生活哲学体系,凭借千古不衰的“文人风骨”这条主线,将其星散于神州大地的人文情怀连缀成无往不利的宏大生命架构,从而将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情怀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表现出来。
2015年年底,《问墨苏东坡·刘克宁画展》在惠州博物馆展出,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此后,刘克宁的《问墨苏东坡》又到江苏南京、徐州等地展开全国巡展,给当地市民带去文化艺术盛宴,为传播东坡风范和弘扬文化正能量做出了贡献。
美术评论家刘远江对此评价道,《问墨苏东坡》的面世,道出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价值内涵,其浓墨重彩刻画的苏东坡形象,为中国当代书画家指明了重回艺术本源的终极创作方向,可谓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影响不可估量。
首次创作渔民题材作品 通过速写形成艺术语言
客家风情和东坡文化是刘克宁主要的创作题材。去年,一次偶然机会他来到了惠东铁涌,和他的学生一起参观了考洲洋湿地和当地的蚝场。首次看到渔民采集生蚝的情景,感觉非常新鲜,他萌生了写生创作的冲动。
“当时看到蚝堆积成山,渔民在海边采集生蚝,为了防海风,他们戴着帽子,整个人包裹得很严实,形成了人与自然抗争共生的画面。”刘克宁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创作了十多幅写生作品,以流动的传统线条表现渔民的生产场景,反映他们收蚝劳动之艰辛。刘克宁告诉记者,这也是他绘画生涯当中,首次表现渔民题材的作品。
对一位画家来说,速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刘克宁认为,好的画家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每一个成功的画家,都把速写当做自己联系生活、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画出好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眼前的景象,把它一笔一笔画下来的时候,那种新鲜感会激发出临场表现的欲望,有了欲望就会产生临场表现的方法,你把它成熟地完成到纸面的时候,你的艺术语言、艺术风格、艺术选择都会体现出来。”刘克宁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不能把速写仅仅当成搜集素材的手段,速写也是一种艺术体现和艺术创作的过程,更是个人艺术语言形成的必经阶段。
刘克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写生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走到哪他都会带着速写本。他的写生系列作品,有到川蜀一带的,有在江浙一带的,甚至去澳洲时也带了一本速写回来。在创作京杭大运河历史长卷的时候,他用了半年的时间来采风和写生。当时,刘克宁带着4个助手行走在运河沿岸的每个城市,把每个城市的名胜古迹和历史人文都通过速写记录下来,为他创作《古运回望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着眼民族文化 立足本地特色
在多年的艺术创作和探索中,有一种理念在刘克宁的脑海中逐渐清晰。那就是,作为一个画家,一定要为我们的民族文化留点东西。
早年,刘克宁在新疆工作生活过十多年,一直想着怎么把当地人民热爱生活的心态和面貌更好地表现出来;在创作《问墨苏东坡》时,他又想着怎样把苏东坡既能阳春白雪又能下里巴人的情怀结合起来。渐渐地,他悟出一个道理,作为画家,除了要用工匠精神,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之外,对百姓和社会的审美还有着引导和提高的责任。后来,在创作《古运回望图》历史长卷时,这种想法更加明晰。刘克宁说,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直到现在,它还在默默地做着贡献:“我们想用一张画把大运河记录、保存下来,为后世留下一些文化的印记。”
“作为文化工作者,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责任,做一个正能量的画家。一个好的画家,他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自己的画,而应该是民族文化和社会价值,要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留点东西。”刘克宁说。
近年来,惠州一直在致力于打造文化强市。刘克宁看来,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惠州有大文化基调,可以深耕文化,打造自身的文化特色,以此为突破口,在文化维度上站在前沿。
刘克宁建议,惠州要谋划更大的文化格局、更高的文化起点,立足本地特色,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艺术创作。“惠州画家有本土优势,可以对本土的山川、本土的文化进行特色表达,但是要想走出去,不妨以团体、系列向外界展示,传播惠州故事。”刘克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