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仔戏
儿时最爱看“鬼仔戏”,它的雅号叫“单人木偶”。
一条扁担,就挑起了一个戏班。
一张方桌搭起的舞台上,杖头木偶们演绎着悲欢离合、金戈铁马与喜怒哀乐。
一座村庄端坐在台前。让一口方言俚语与诙谐唱腔,掀起一片片笑浪。
那时,我和小伙伴的兴趣不在台前,而在台后。
幕后只有一个人。生、旦、净、丑是他,唱、做、念、打是他,吹、拉、弹、唱还是他。
出神入化的表演,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60年过去。我回到故乡时,又听到了鬼仔戏的锣鼓声。
我不禁穿过熙攘的人群,绕到台后偷看。
表演者竟是我的童年玩伴。
他已是木偶名艺人,听说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呢。
我们的眼光相碰时,我发现正深情吟唱的剧中人的手,意外地抖动了一下。
两头白发在鉴定着,我们都老了。
濒临失传的鬼仔戏当然也老了。
不过,令我最高兴的是,在我童年玩伴手中——
鬼仔戏又继续年轻。
(《新民晚报》2021年7月12日)
作者简介: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退休高级编辑,不退休散文诗人。出版散文诗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等34部,散文集、短论集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