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 丘锐妮 通讯员 辜昀玥
【跨越】
梅州正全力打造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先行区
夏日傍晚,在梅江河畔的梅江公园、亲水公园、归读公园、芹洋半岛湿地公园,不少市民正休闲消暑。市民们或沿着塑胶跑道跑步,或三五成群地跳广场舞,或在对歌台唱山歌,抑或在露天剧场看原汁原味的广东汉剧,真实地展示着梅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的城市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梅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奋力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2020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308.01亿元,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位于梅州的五华革命烈士纪念碑 通讯员供图
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走进梅州兴宁径南镇东升村,沥青道路、绿树花草、新楼小筑、小桥流水映入眼帘。近年来,东升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集住宿、餐饮、垂钓、水上乐园、农耕体验为一体的月形山旅游区,形成了“乡村是公园、产业有支撑、村民稳收入”的典型发展模式。
在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也让该村成为典型。目前,大黄村建成了总投入1.5亿元、面积300亩的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区,每年流转销售1.5亿多斤柚果,累计产值达3.5亿多元,是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东升村和大黄村的成绩,是近十年来梅州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推动客家乡村振兴的发展缩影。如今的客家乡村,自然美景处处是,文明乡风处处显。
截至2021年,梅州全市5.3万户14.5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349个相对贫困村出列并建成新农村示范村,乡村振兴省级考核连续三年获“优秀”等次。同时,梅州已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64%,村村通自来水和农村集中供水实现全覆盖,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分别达97%和40%。
村居村貌的改善也为梅州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文旅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梅州,梅江的直坑村、筀竹村,梅县长教村、侨乡村,兴宁东升村、鸭池村等一大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文旅特色村及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目前,梅州制定了乡村振兴“1+N”政策,创新方法和路径,加快推动以产业振兴为重点的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动能、发展活力,努力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生动局面,推动梅州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努力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
梅汕客专顺利开通,梅龙高铁加快建设,瑞梅铁路获批建设;丰华等6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梅畲快线正式通车,新改建和改造国省道1000多公里,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成功……十年来,梅州不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硬实力”显著提升。
一路通达,八方来财。2021年,梅州规上工业增加值271.22亿元。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229.7亿元;全市10个省级工业园区(含集聚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全市30家骨干企业实现增加值186.57亿元。近年来,梅州“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活内生动力”,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目前的梅州正紧抓“苏区+湾区”发展机遇,重点在引进产业项目、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全力打造革命老区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试验区、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先行区、苏区探索共同富裕样板区。
革命老区振兴,离不开新兴产业支撑。《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把梅州铜箔产业列入河梅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支持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批准梅州筹建广东高性能电解铜箔区域创新中心。梅州正瞄准省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努力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
同时,梅州还制定了《关于自然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障产业用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提高工业园区产出效益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梅州正在筹建广东高性能电解铜箔区域创新中心。图为铜箔生产线 沈威 摄
持续盘活历史文化资源
4367座围龙屋、526处文物保护单位、540多名将军、340位大学校长、36位院士、8位开国将帅……世界客都梅州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成为了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
2010年开始,梅州依托国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全面启动客家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工作。2018年3月1日,梅州施行《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这是梅州运用地方立法权保护客家围龙屋迈出的重要一步,接着还出台了《梅州市名人故居(旧居)保护利用实施意见》。
“文物由来第一流”,如今行走在梅州梅江区“一城两坊”(嘉应古城、攀桂坊、望杏坊),骑楼古街、客家民居、非遗小吃、书院祠堂等无不述说着这座城市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
延续城市文脉,激活城市活力。丰富的红色遗产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当前,梅州全市列入“广东省红色遗址名录”的红色遗址多达509处。为此,梅州提出,发挥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红色文化底蕴优势,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精心发掘保护革命遗址和文化古迹,更好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城市文脉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梅州还大力实施《梅州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5)》,以红四军纪念园、红十一军纪念馆、中央“九月来信”传递地同怀别墅、大埔中央红色交通线等为代表的一批梅州红色遗址和革命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修葺后焕然一新,闪耀着红色苏区时代光彩。
梅州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图为在中央红色交通线梅州大埔汀江上举办的文化活动 通讯员供图
【成长】
梅州嘉应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李藩:见证一座现代新城的崛起
梅州嘉应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李藩
夜幕降临,梅州嘉应新区江南新城绿轴花园广场的路灯、街灯、彩灯同时亮起,与周边的剑英湖、城市展览馆、科技馆和梅州游客服务中心交相辉映,从高空俯瞰似一条彩带串联起的“珍珠”点亮了整个新城。
李藩是嘉应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作为嘉应新区江南新城建设近10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当他走在花园广场的绿道时,自豪感油然而生。
江南新城拔地而起
2013年,梅州嘉应新区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梅州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重要载体,也是梅州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区域。
事非经过不知难,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更难。2014年年底,李藩调任新成立的嘉应新区管委会。作为办公室干部的他,与同事一起承担着协调、沟通等各项工作。他指着一张旧照片说:“别看现在道路四通八达,当初连路都没有几条,打车上下班都困难。”在江南新城原貌图上,记者看到屈指可数的几栋楼宇,周围大部分是民房,与如今的江南新城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
“建设初期最重要的是解决征地拆迁户的安置问题。”他介绍,江南新城征地拆迁涉及群众6000户,需要建设8000套安置房,这是巨大的工程。为此,他和同事以及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日夜奋战,一家一户落实安置政策,为江南新城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前期准备就绪后,嘉应新区江南新城的建设终于拉开序幕。其中,江南新城基础设施地下综合管廊共规划建设9条、总长16.5公里,按照海绵城市和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标准建设,是广东省内首例将雨水排放管道纳入综合管廊的示范性工程。
“道路及综合管廊遍布整个江南新城,如果一条一条建设,完工将遥遥无期,所以当时我们选择同时开工。但同时开工会给市民出行带来许多不便,为此,我们没少做宣传解释工作。”李藩表示,事实证明,高标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对的,遇到暴雨侵袭时,江南新城不会发生内涝。
产城融合未来可期
嘉应新区江南新城的定位是“产城联动、产城融合”,如何发挥新城的优势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成为城市升级的重要一环。为此,嘉应新区管委会与梅江区政府及市相关部门沟通联动、形成合力,大力招商引资,时光梅州、中骏世界城、创杰金融中心、保利公园壹号、飞翔云计算基地、佳都智慧绿洲等一批重点项目纷纷进驻江南新城。同时,梅州市实验小学、风眠小学、紫合医院、梅州市妇幼医院等配套基础设施也在相继建设。
如今,站在高处远眺江南新城,就会发现这里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交通路网纵横交错。“一湖、一廊、一轴、九区”的功能结构在江南新城的城市雏形中已然显现。
见证嘉应新区江南新城近十年来的发展,李藩感慨良多,特别是听到市民游客夸赞江南新城时,他感到非常高兴。“根据梅州城市的规划,这里必将成为新的城市中心,而且是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黄金地带。”他对嘉应新区江南新城的未来信心满满。(文/赖嘉华 图/受访者提供)
【变迁】
梅州综合保税区:开放新高地 苏区新引擎
7月16日,在位于畲江镇的梅州综合保税区内,14辆满载进口设备的集装箱货柜车穿过两道卡口,顺利通关。这些集装箱装载着价值2000万元的货物,是梅州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以来单笔价值最大的一批货物。
“梅州综合保税区从陌生的概念变成眼前这个国家级发展平台,令人不可思议。”对于当地村民刘远桂来说,七年前还是一片山坡地的梅州综合保税区,如今办公高楼和厂房林立,成为广东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发展速度惊人。
如今的梅州综合保税区 叶志威 摄
蝶变 山坡成宝地
走在梅州综合保税区宽阔的道路上,依次可见崭新的综合保税区配套创新创业孵化大楼、企业现代化厂房、综合保税区保税仓库、查验场、通关卡口等建筑,技术领先的现代化通关设备颇具“科技感”。
“2020年6月28日,梅州综合保税区成功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我们到现在都还记得申报成功时的激动。”梅州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以来,梅州启动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并采取“边申报、边建设”的方式,投入21亿元完成一期基础和监管设施建设。今年3月28日,梅州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为梅州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综合保税区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很大优惠。”博捷酒业(广东)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黄壘表示,随着梅州综合保税区政策红利的释放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企业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有助于提高公司运营效率。
“我们公司以出口业务为主,梅州综合保税区有政策优势,在这里能降低土地和人工成本,作为梅州人我当然要回来。”梅州劲越头盔有限公司总经理谢中铮说,该公司落户梅州综合保税区后发展势头良好。
拥有政策优势的“梧桐树”,如今也吸引了不少“凤凰”。据统计,目前有18家企业落户梅州综合保税区,投资总额约5.6亿元,全部达产后年进出口额预计可达27亿元。
建设中的梅州综合保税区 通讯员供图
发展 展现新活力
梅州海关综保区工作科科长郭向东表示,梅州综合保税区配备了目前国内技术领先的监管信息自动比对、全覆盖无盲区视频监控、自助报关等系统,能提升海关精准监管、智能监管和有效监管水平,不断提升通关体验。截至目前,梅州综合保税区实现外贸进出口额2.61亿元。
“现在的道路比以前宽敞多了,不仅有公交车直达县城,还有快线到梅城,更通了高铁,去哪儿都很方便。所以,我选择回来家乡工作,也方便照顾家人。”80后刘远桂之前一直在外打工,这几年看到家乡越来越好,在梅州综合保税区的一家企业里找了份工作。
梅州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构建货运集散、内畅外联的发展格局,梅州综合保税区在推进二期项目的同时,还推进投资5.3亿元的梅州国际无水港(松棚铁路物流基地)项目建设。“国际无水港建成后,预计可节省企业30%至40%的物流费用。”谢中铮说。
据悉,梅州国际无水港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建成,与梅州综合保税区实现“区港”联动、协同发展。未来以梅州国际无水港为起点,梅州将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交通圈”“经济圈”,与盐田港、汕头港、潮州港等形成“山海联动”,成为粤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现代铁路物流中心。
【数看发展】
●2012年,梅州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745.98亿元、56.27亿元和230.1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9036元。2021年,梅州地区生产总值1308.01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万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突破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65家。
●近年来,梅州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市区建成区从36.7平方公里扩大到66.94平方公里,中心镇建设提速。强化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新增1个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列入“广东省红色遗址名录”的红色遗址达509处。率先在全省实施林长制和建设国储林项目,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74.5%、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梅州大力推进改革开放释放新动能。紧盯重点领域,完成改革任务500多项;营商环境评价考核居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前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和100%,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50%以上,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镇(街)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