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sln.ycwb.com/pic/2022-07/20/deb7932c-24f4-466e-aff9-a97a2041784e.jpg)
【跨越】
韶关紧抓发展新机遇,十年来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丹霞机场通航、北江航道千吨级船舶江海直达,内外联动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落户韶关,数字应用经济迎来发展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韶关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粤北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兴盛,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面向未来,韶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展现创新发展韶关新貌
过去十年间,韶关经济发展稳步向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888.4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553.93亿元,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5.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省级产业园实现县(市、区)全覆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乡村振兴不断深入推进。韶关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278个省定贫困村和8282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99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仁化县成为全省除珠三角以外成功创建的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县城),乳源瑶族自治县被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首批全国试点,“善美韶关”成为城市文明亮丽名片;广东南岭干部学院建成,一系列人才工程成功实施,县镇村组四级党群服务中心体系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不断增强。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韶关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从无到有,在华南装备园形成集聚态势,低碳新能源产业全链条加快布局,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迎来重大机遇,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https://ysln.ycwb.com/pic/2022-07/20/12784387-565c-41e4-a063-125690caeb49_watermark.jpg)
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
韶钢产业园加氢站项目投入使用、始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启动、碳中和产业园加速建设……近年来,韶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坚持“一把手”靠前指挥,亲自部署抓落实,明确重点任务分工,压紧压实各部门责任,同时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全方位加大督察整改力度,实现全年各项工作稳中有进,且取得积极进展。
绿色是韶关的底色。韶关以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为主体,加快整合构建具有鲜明韶关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深入实施河长制、林长制,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业用地面积稳居全省前列;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碧道建设和城乡绿化美化行动,让韶关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诠释。韶关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价值实现等机制,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强力整合“小散乱”资源,加快盘活重点领域资源资产,切实将大生态转变为大价值,将“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
碳达峰、碳中和是韶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韶关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构建以“六个一”为实施路径的碳达峰碳中和“韶关模式”,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统筹抓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等优化调整,加快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全力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https://ysln.ycwb.com/pic/2022-07/20/d3fb5c1b-9f51-42d9-9d32-adf60c5dff31.jpg)
探索“东数西算”韶关模式
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球竞争的新焦点。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数字经济政策的省份之一,广东省数字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多年来,韶关充分利用能源电力、自然资源、网络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数字经济为抓手突围破局,奋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今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4部委同意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枢纽将在韶关高新区设立数据中心集群。根据规划,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力争到2025年建成50万架标准机架、500万台服务器规模,投资超500亿元,有力带动韶关在数据产业的上中下游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千亿级的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集群。
5月19日,韶关成立了广东韶关数据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助力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引入“东数西算”数据中心项目,积极导入数据中心上中下游产业,灵活融入社会资本,高效利用地方资源。
5月29日,以“算联全球·数聚韶关”为主题的首届“东数西算”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算力产业大会在韶关举行。在会上举行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中,30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额约1200亿元,涵盖绿色产业、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服务等领域。
据悉,韶关将以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为契机,以建设世界一流、中国标杆的数据中心集群为目标,以更高的起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千亿级的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集群,探索“东数西算”韶关模式,为更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要素加快集聚融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算力支撑。
数看发展
●2021年,韶关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500亿元台阶。在全省率先推出三批“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其中,第一、二批试点盘活利用土地2591亩,探索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发展新路径。
●韶关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组建13支市级产业链工作队和11支县(市、区)级招商队,全面调动招商热情,2021年全市新签约项目362个、合同投资额1886亿元,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
●韶关成功引进8个院士团队项目,在生态环境和重点产业领域成立21家研发机构,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家、省级高新区2个,国家级孵化器、省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实现新的突破,群贤毕至、群英荟萃的创新局面在韶关大地加快形成。
●2020年,韶关278个省定贫困村和8282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目前,韶关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99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南水水库供水工程建成使用,惠及居民130万人。
【变迁】
芙蓉新城:处处高颜值 步步皆美景
入夜时分,韶关新区芙蓉新城灯火璀璨。漫步于此的居民,尽享夏夜习习凉风与慢生活的惬意。从小在此长大的居民闫晓华,习惯于晚饭后出门散步。看着车水马龙,对比记忆中遍地农田和泥砖房的乡村,他不禁感慨,“现在新城路多、楼多、车多、人多、企业多,处处高颜值步步皆美景。”
从曾经的一条X314县道连通各村,到如今主次干道纵横,高铁、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三条隧道连接老城区,芙蓉新城从地理位置偏僻的“西郊”蝶变成为了现代化城区,每一处变化都牵动着韶城人民的心。
![](https://ysln.ycwb.com/pic/2022-07/20/1d367d54-e545-4566-88c7-1e61b9459053.jpg)
驶入发展“快车道”
历史上的韶关是一座繁华商贸城,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区人口激增,以“小岛”为中心的老城区交通拥堵,难以承载未来发展的需要。2003年,《韶关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确定在西联建设新城区。2005年,新城区正式定名为“芙蓉新城”。2013年10月,《广东韶关芙蓉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原则上通过。韶关随即挂牌成立芙蓉新区管委会,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努力把芙蓉新区建设成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粤北地区中心城市核心区、粤湘赣商贸物流中心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区。
近十年来,芙蓉新城建设发展驶入“快车道”。2014年9月,广东韶关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开学。2015年5月,芙蓉新城首个公园项目动工建设。2018年2月,芙蓉隧道建成,芙蓉新城至老城区的通行时间缩短至5分钟。2018年年底,芙蓉新城赤水、芙蓉、西联、车头等安置新村建成并投入使用。2019年7月,芙蓉新区管委会和韶关高新区管委会人员合署办公,实现物理融合,开启产城融合发展新篇章。
按照规划优先、安置优先、公建优先、产业优先、生态优先这“五个优先”的基本思路,经过十几年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建设发展,芙蓉新城城市框架初显,基础设施和商业配套抓紧完善,商气、人气逐步集聚提升。
与此同时,依托良好的区位配套,韶关高新区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聚力承接湾区产业梯度转移培育产业集群。2020年以来,新签约招商项目投资总金额369.29亿元,其中亿元项目32个;新开工项目43个,总投资110.68亿元,一批大型优质企业先后动工建设。
![](https://ysln.ycwb.com/pic/2022-07/20/834003e1-1a67-48a0-8676-3e65e225216a.jpg)
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统计数据显示,芙蓉新城近年来新建成骨干道路58公里,在建道路项目16个共33.3公里;新建3所三甲医院,提供2280张床位;已建成10所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和10所幼儿园,新增覆盖幼儿园到高中共8390个优质公立学位;3个城市公园建成开放,共计13.3万平方米;3个商业综合体建成营业。
芙蓉新城的十年“蝶变”,是韶关高新区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韶关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实现了从2012年不到400亿元到2021年800多亿元的飞跃。2021年,韶关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233.3亿元,占全市的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16.8亿元,占全市的50.2%。2022年上半年,韶关高新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
目前,韶关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4家,占韶关全市的37%,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市的1/4。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工作安排”中再次提出“推动韶关等地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落户韶关,起步区边界为韶关高新区,更为韶关高新区数字应用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韶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锚定目标、实干笃行,对标对表《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助力跨越发展。
![](https://ysln.ycwb.com/pic/2022-07/20/8226ad34-43b4-4333-a293-1dddd1de2ea5.jpg)
【成长】
韶关民宿经营者符小密:“绿水青山”是韶关的优势和底气
白天脚踏丹岩开展专题体验课程,晚上观昆虫、看星星……七月丹霞,生机盎然,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师生纷纷前往韶关丹霞山这座“大自然学校”,进行专业见习、教学实习、研学“夏令营”。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丹霞山日渐成为师生们的“第二课堂”,也带动了丹霞山脚下300多家客栈民宿集群发展。广东丹霞印象民宿客栈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符小密,从创办一家民宿到发展民宿综合体,不仅感受到了韶关近十年来良好生态环境的吸引力,也体会到韶关营商环境一年比一年好。
连锁店开了一间又一间
“韶关地处北部生态发展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正是韶关实现高质量发展、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最大优势和底气所在。”在符小密看来,绿水青山同样也为丹霞印象旗下的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企业将坚持走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之路。
符小密出生在广东的最南端湛江,嫁到广东的最北端韶关后,在一家英语培训学校当老师。2010年8月,丹霞山“申遗”成功,她毅然决定辞职,筹借资金在景区内租了一栋民居,“丹霞印象”由此诞生。
符小密说,她很喜欢旅游,到大理、丽江、鼓浪屿等地旅游时发现,当地不但风景优美,别具特色的民宿也让人流连忘返。她认为,丹霞山的风景不输其他景区,但当时只有为数不多、条件简陋的农家乐,很难吸引更多客人留下入住。
“丹霞印象”虽店面不大、客房不多,但五脏俱全。一楼的音乐吧可供客人喝茶聊天,店前种满花草,还从附近乡村收购来一些石磨和古旧农具。由于经营有道,“丹霞印象”的生意很快红火起来。
2013年,“丹霞印象”第二家店成立。随后的近十年间,符小密将连锁店开了一间又一间,目前运营民宿实体店已达15家。依托民宿整合乡村资源,她还打造音乐清吧、茶室、画室、共享厨房、花房、科普教育基地等数个文创、农创空间。
韶关营商环境明显提升
从最初的农家乐到现在的“民宿+”,从单体民宿到“民宿综合体”,从无行业标准到现在的国家标准,符小密一路走来见证了民宿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她说,经营民宿十余年来,韶关的营商环境可以说是“肉眼可见”地一年比一年好,无论是办事效率还是便利性都有明显提升。
作为省、市、县三级民宿协会的发起人之一,符小密在丰富自身的同时,还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广东省民宿行业标准、韶关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仁化县农村民宿管理办法等规章和标准出台贡献智慧力量。
近年来,韶关以及丹霞山所处的仁化县非常重视民宿发展,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随着丹霞山民宿行业的发展,丹霞山的自然科学之旅、乡村之旅成为了当地最时尚的旅游产品,丹霞山民宿业也成为仁化县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乡村致富的重要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