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
国内外游客来佛山,除了品顺德美食,饮九江美酒,大多数人还会到祖庙看一看。其实,除了祖庙之外,佛山还有许多古祠堂,他们都拥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佛山原有古祠堂372座,其中宋代4座,元代1座,明代56座,清代93座,民国8座,此外还有未经考证年代的祠堂两百余座。可惜清末以来,多数遭受损毁,今日保存较为完整的祠堂,已不足百座。现存比较有名的祠堂,如始建于宋代的冼氏宗祠,曾在道光年间重修,现存后殿与宋代一段围墙;莲花路上的佛山第七小学,原为黄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始建于民国九年的黄公祠,则有着佛山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祠堂建筑群落,位置在现今福宁路。此外,还有霍氏大宗祠、何氏世祠、月波吴公祠、庞氏大宗祠等,都颇具规模。宗祠繁多,是佛山住民报本追远宗族文化观念物质化与具象化的直观呈现。
岭南大儒、九江学派的开创者朱次琦(世人称朱九江),十分重视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并热情地参与宗族文化的建构与文化实践。生于南海九江镇的朱次琦,正值壮年却辞官回归故里,专注讲学著述和宗族文化实践。亲自主持编修《朱氏传芳集》《南海九江朱氏家谱》《九江儒林乡志》等。《朱氏传芳集》记述朱氏家族从明代嘉靖年间的文脉兴盛到明末遭受战乱,导致家道中落的曲折坎坷历程。其时,位于广州城中心的大市街五迁观旁的“承德第”是保存朱氏家族传世文献的地方——相当于民间的私人藏书楼。由于战火,家族文献大半零落、散佚,唯《朱氏传芳集》仍清晰地记载着明清两朝朱氏家族先贤和知交名士上百人的诗文,朱氏家族后裔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与守护文化传统的毅力与美德,历历如见。《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则以体例谨严,记述详尽、可靠,被谱牒学家杨殿珣先生誉为“一家之信史”——大概可以归属新起的史学分支“私人史”“生活史”这一类。
朱次琦认为,构建宗族文化,维护宗族秩序,有助于敦化风俗,改善伦理关系,且肩负着救贫救弱,赡养孤寡的慈善功能。在《捐产赡族变通条规》中,朱次琦特别提出“优耆老”“端蒙养”“教成材”“收孤露”“筹意外”“建义仓”等制度安排。这些不仅反映了祠堂除作为祭祀怀人的场所外,还发挥着王权时代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诸多社会功能,比如,祠堂其实还发挥着学校、孤儿院、养老院、提供意外保险和社会保险等各种效用。
一代名儒及其族人留下的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为我们今天深入讨论明清以来广府与佛山之间的文化互动,还原历史上佛山宗族文化建设,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历史文化资源。
知往鉴今,佛山城市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公序良俗的安排与设计,要充分考虑佛山这座城市的文化特点。佛山不仅是中国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交流的前沿通道,还有近代岭南文化特有的开放与包容,同时又较好地保留了赋性独特的传统文化。当代人在回眸佛山历史的同时,也必须有意识地激活佛山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古今融汇,将佛山对先贤崇拜、宗族邻里间的互助传统等与现代法制、商业诚信、慈善精神完美融为一体,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适时应变,推陈出新,打造佛山城市文化新精神。
笔者建议,当下佛山老祠堂的保护工作,要跳出为保护而保护的条条框框,坚持文物保护的目的是为新文化的发生提供历史与思想参照这一现代文物价值观,采用现代影音技术,利用高科技手段,复现昔日祠堂的文化样貌,并配合富有现代文化价值理念的讲解,让进入老祠堂的参观者不仅能在老祠堂得到直观的宗族文化认知,还能从中获得文化熏陶与思想启迪,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作者系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本文是课题《岭南广府文脉与佛山城市文化形态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