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华南国家植物园
7月11日上午,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核心功能区规划总面积达319公顷,是华南地区首个国家植物园,也是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位专家认为,华南国家植物园的设立,将对广州、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广东的生态文明建设、物种迁地保护、科普教育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带来重大利好。
杨中艺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华南国家植物园 对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7月11日,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与北京国家植物园形成“一南一北”的格局,构成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建设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提升科普教育能力,并通过改造科普场馆及标识系统,使年游客数从2021年的160多万人次上升至300万人次以上。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杨中艺认为,发挥自然科普的功能是国家植物园的一个核心作用,而华南国家植物园的落地,将对广州和广东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中艺认为,当下我国非常需要这样一个相关的平台来开展自然科普或环境教育。他表示,在联合国十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包括公众的福祉和健康、优质的教育、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低碳行动以及陆地生物这5个目标与植物园的自然科普、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是有关系的。“其次,目前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由于与自然接触越来越少,很容易产生‘自然缺失症’,导致感官的衰退、观察力减弱、肥胖等生理问题以及抑郁症等心理问题。”杨中艺表示,青少年对电子产品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加上学校、家长在安全方面的顾虑,青少年走出城市去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对解决这一问题有重要意义,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城市内的、优质的接触大自然的环境。”
此外,杨中艺认为,目前自然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欠缺,他建议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把自然教育的课程体系做得更好,并且尽可能地普及到广州市所有的公园,包括用好“口袋公园”开展自然教育。“广州市计划建设公园城市,将会为自然科普提供更好的空间条件。但是,我们许多公园徒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却缺乏与公园自然条件相结合的自然教育课程。建议自然资源部门或林业部门重视公园中有针对性的自然教育课程开发,做到‘园园有课程’或者至少‘一园一课程’,为在城市内开展科普教育和自然教育提供高水平的支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华南国家植物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杨中艺说。
“目前我们的自然科普教育很多时候只是做,但不知道它到底对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以及自然保护的意识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杨中艺强调,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可以检验自然教育或者自然科普的成效,并且通过教育让公众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和参与感。
张方秋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推动人才培养更快 更多更高质量
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建设植物迁地保护与利用科研平台,吸引国际人才和青年才俊,进一步巩固基于活植物收集的研究,让研究水平继续在全球植物园中居于前列。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方秋认为,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对于人才培养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未来培养人才的数量会更多,培养人才的速度会更快,培养人才的领域会更宽广,培养人才的专业质量会更高,培养人才的机制会更加开放更加全面。
张方秋表示,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意味着相关的研究要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从多个区域到重点区域的植物群落,从野生的植物资源保护到植物的全方面的利用,及特色种子资源、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等多方面进行,因此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会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由于国家植物园体系是多方共建,涉及高校、研究所、政府,通过平台融合,高端人才聚集,体制机制完善,场地设备提升这样的条件下,培养人才的活力和实力就会大幅度提升,从而加快了培养人才的速度。
张方秋认为,国家植物园体系对人才的领域要求更加宽广。“整个体系里面它必然包含管理体系、研究体系、应用开发体系,这些都需要相关人才进行研究;从线下景观引导到线上,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融合发展多方面的宣传都需要人才去参与,那么培养的人才领域会更加宽广。”
此外,张方秋表示,因为国家植物园从食品到药品,从结构到功能的专类园建设,从物种水平的研究到居群水平的研究,到个体水平的研究,从表型组学的研究到基因组学的研究,到转录组学的研究,到代谢组学的研究,到蛋白组学的研究等,这些高端学科对研究人员的需求较大,在此背景下培养的人才质量会更高。
最后,张方秋认为华南国家植物园是国家形象的一个象征,代表着华南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水平,代表着大湾区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在这样一个平台机制下,国内外的交流会大大加速,影响力会更加深远,因此培养人才的机制会更加开放与全面。”
徐大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植物物种迁地保护是 就地保护的补充 并提供优质基因库
作为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的迁地保护成为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核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徐大平认为,华南国家植物园对植物物种的迁地保护可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以及再保险,同时对我国的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提供了优质的基因库。
据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要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徐大平认为,华南国家植物园代表的迁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体系进行补充,对于部分受环境破坏等因素影响暂时无法就地保护的物种而言,迁地保护存在的意义则非常重要。“有一些可以就地保护的物种,我们在评估后发现还不太保险的,可以把部分进行迁地保护。”徐大平表示,迁地保护在一定条件下是对就地保护再上一层“保险”。
2022年3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对此,徐大平认为华南国家植物园对引进的种子资源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徐大平举例,早年华南植物园引进了檀香,檀香原产地分布在印尼、澳大利亚、印度等境外地区。“如果当时只是为了种植但没有进行迁地保护,当今我们要发展和研究檀香的利用时,就很难从国外重新再获取足够的种子资源。”徐大平表示,迁地保护当中必须建有基因库或者种子资源保存基地,这也正是华南国家植物园的重要价值所在。
不过,徐大平也强调对物种进行保存并非保护的终点,而是可以利用基因的多样性助力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的升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种群数量扩张,而是伴随着基因数量和质量的升级。有些品种可能在当下我们觉得它没有什么用,但是10年、20年过后,我们或许能发现它有一些特殊的基因型能为人类的需求例如医疗、食品等方面作出贡献。因此华南国家植物园不仅保存了优质的植物物种成为植物的基因库,还能搭建一个技术推广平台,方便让育种专家再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更多新的植物品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徐大平如是说。
李小川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华南国家植物园作为广州的“门面”带动产业发展 前景不可估量
7月11日,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小川表示,无论是人才、研究水平,植物的保育等方面,广州都为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而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对广州、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整个广东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将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广州拥有华南植物园,有中山大学,有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的热林所、广东林科院等,都是从事生态学、植物学、农学等方面的研究机构。李小川认为,广州是全国从事植物保育保护研究、专家、机构还有人才最密集的地方之一。从群落、物种、基因再到分子水平的研究,都具备相关的实力。基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广州对于建国家植物园体系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从历史上看,华南植物园原来就是广州的八大景之一,是广州的一个城市名片。”李小川表示,华南国家植物园作为广州市的一大“门面”,同“宜居”、“宜创业”还有“食在广州”等标签相结合,带动产业发展的前景不可估量,“华南国家植物园的转型和升级,对于未来进一步擦亮广州的生态文明的名片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其中,李小川认为华南国家植物园对广州的绿化产业,例如绿化树种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以及花卉产业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据介绍,广州是全国的花卉产业的核心地,仅用了广东省5%的面积就使花卉产业占了全国产值的13%。“我们在这方面的优势从何而来?通过专业平台培育出新品种、新种子就是广州最大的优势,所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这个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国内是无可比拟的。”李小川说。
在南药产业上,李小川表示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南药植物品种开发上也同样具备辐射带动的作用。他透露,广东相当多的南药企业,还有以乡村振兴为主的小产品物种的开发利用,也是从华南植物园选育的品种而来,“未来的绿色产业靠的还是绿色的种业,因此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立在这方面会带来更好的助力。”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实习生 宋美莹
声音
A、发挥自然科普的功能是国家植物园的一个核心作用。
B、国家植物园体系对人才的领域要求更加宽广,在此背景下培养的人才质量会更高。
C、华南国家植物园的转型和升级,对擦亮广州的生态文明的名片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