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里,遇见令你垂涎的瓜果
  • 来源:东莞市博物馆
  • 发表时间:2022-06-17 16:29

走进博物馆,在目不暇接的文物图案上,你会看到许多熟悉的瓜果。把瓜果作为器物装饰纹样的做法在明清时期较为流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果纹。

三果纹又叫三多纹或福禄寿纹,是明清时期具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多用于瓷器,也有用于服饰、玉器与杂项等。三果纹有多种组合,常见的三果为佛手、石榴、寿桃,也有荔枝、石榴、寿桃的组合。

明代三果纹瓷器不多,早期仅见于永乐官窑,以折枝三果纹的方式展现,具有构图疏朗大方,描绘细腻的特点。宣德时期的釉里红三果纹极具时代特征,釉里红与白瓷相互映衬,别具特色,对后世影响较大。万历时期也有三果纹饰器物,构图疏朗,果实色泽浅淡,花叶色泽浓郁,勾描细腻。

清代三果纹瓷器较多,多集中于康雍乾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官窑、民窑均有三果纹。康熙时期,以明朝釉里红与洒蓝釉为基础进行了创新,使三多纹出现浓淡层次变化。雍正时期,又将粉彩与斗彩相结合,使三果纹出现色彩不一的多种色调。乾隆时期,斗彩和粉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果纹的色彩表现更为艳丽。清代在嘉庆之后制瓷业逐渐缺乏创新,工艺水平不及前代。

瓷器上的三果纹构图较为固定,有时为单纯的三果,有时为折枝三果,多为散点式布局,分布于器物周身。服饰上的三果纹多与寿字、蝙蝠、花草纹样组合,常用于长者服饰图案,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朴素价值观与对美好人生的期盼。玉器上的三果纹常被称为福禄寿纹,多为雕刻而成,与平面上三果纹相比,立体感强,更为真实。

清中期碧玉镂雕福禄寿双孔花插(局部)。(来源:东莞市博物馆)

上图为清中期碧玉镂雕福禄寿双孔花插(局部),这件花插雕刻有佛手、石榴和寿桃,是三果纹的常见组合,寓意“多福、多子、多寿”,构思巧妙、雕琢精湛,是宫廷陈设用品。

清中期碧玉镂雕福禄寿双孔花插(双面图)。(来源:东莞市博物馆)

清“大清道光年制”款粉彩三果纹碗(荔枝)。(来源:东莞市博物馆)

图为东莞市博物馆藏“大清道光年制”款粉彩三果纹碗,器身绘有荔枝、寿桃、石榴三种纹饰,果实饱满,釉洁色润,碗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

清“大清道光年制”款粉彩三果纹碗(寿桃)。(来源:东莞市博物馆)

清“大清道光年制”款粉彩三果纹碗(石榴)。(来源:东莞市博物馆)

荔枝是岭南特色水果,深受人们喜爱,因与“立子”同音,寓意“早生贵子”,同时“荔”与“利”谐音,有“大吉大利”之意,均有吉祥祝福之意。

东莞是荔枝种植大市,随处可见的荔枝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创作源泉。

清晚期著名画家居廉,在客居东莞期间,创作了包括荔枝在内诸多岭南佳果图;抗日名将蒋光鼐,生于东莞虎门,其故居名为“荔荫园”;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东莞莞城人邓白,以“荔枝”为主题创作多幅作品,笔精墨妙,色泽艳丽,彰显了东莞荔枝文化。

清居廉设色荔枝蝉图团扇。(来源:东莞市博物馆)

1975年邓白设色荔枝图。(来源:东莞市博物馆)

古往今来,有许多与荔枝有关的典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出了宫中贵妃对荔枝的喜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则抒发了诗人对岭南风物的热爱,堪称史上最佳荔枝广告。让我们一同走进博物馆,品味这令人垂涎的美味。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