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焓 谭铮
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近日,广州华侨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呢个喺全国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嘅华侨专题博物馆。虽然喺啱开馆,但博物馆所在嘅五仙门发电厂旧址早喺百年前就同“侨”呢个字结下不解之缘,记录咗一段华侨华人投身电力工业嘅历史。今日嘅粤讲粤有古,我哋就由“电”开始讲起。
近日,广州华侨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这也是全国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专题博物馆。虽然是新近开馆,但博物馆所在的五仙门发电厂旧址早在百年前就和“侨”结下不解之缘,记录了一段华侨投身电力工业乃至近代广州发展的历史。今天的粤讲粤有古,我们就从电说开来。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紫禁城通了电灯。同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托人从国外购买了一台发电机,不久后总督衙门亮起了100盏灯,广州成为全国最早用上电的三大城市之一。
随着时间流逝,旅美华侨黄秉常希望将资本转移回国内办电厂,驻美大臣张荫桓将其引荐给张之洞,继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大力支持。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黄秉常创办的广州电灯公司开业,这是广州第一家电灯公司,也是国内民族资本经营的第一家电灯公司。
黄秉常从美国华侨中招股集资40万美元,并从美国威斯汀霍斯电气公司购买了两台100匹马力的发动机和两台1000伏特的交流发电机,发电量可满足1500盏灯的照明需求。与煤油灯和蜡烛相比,电灯光线更明亮、也更少受到风雨侵袭,部分商号开始“尝鲜”。据记载,从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1月起,广州城内街道试装电灯。三四个月后,广州40条街道的店铺和公共场所已安装了700盏电灯。但昂贵的电费只有少数商号负担得起,加之机器故障时常导致停电,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广州电灯公司被迫关闭。
灯光熄灭只是一时。1909年(清宣统元年),广东官方和以华侨为主的民间商人合股组成广州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将八年前英商旗昌洋行开办的粤垣电灯公司赎回自办,这就是广州最早的电力公司,也是华南地区最早的商办电厂。因设在沿江西路五仙门一带,人们就俗称为五仙门发电厂,广东第一条13.2千伏送电线路就是从这里送出。
1920年,广州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变为完全商办。同年在旧厂房旁建新厂房,名为广东省会电力机厂,其成立时具有纪念意义的“1920”标志,如今在广州华侨博物馆西侧的屋顶仍清晰可见。1921年,两台2500千瓦的发电机组投入使用,此后仍陆续添置发电机组,至1929年,公司发电量达5000多万千瓦时。据说正是因为电厂投运,海珠大戏院才先后用上水银灯、射灯和麦克风。
投资电力工业只是华侨投身广州近代发展建设的缩影。据统计,1909年广州出现了水泥厂、火柴厂、织布厂等20个工业门类、33家工厂,此后华侨投资领域不断扩展,许多新式企业开始使用机器生产。这些投资不仅掀起了广州工业发展的小高潮,还在部分领域填补了广东乃至全国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五仙门发电厂的建筑设计也是近代广州早期工业设计的缩影。建筑的沿街立面早期采用柱廊式布局,后期改造为巴洛克风格的骑楼形式。它与大元帅府、海关红楼同样出自“沙面建筑之父”、澳大利亚建筑设计师亚瑟·帕内(Arthur W. Purnell)。五仙门发电厂在展示历史的同时,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听过这期粤讲粤有古,不如亲身走进广州华侨博物馆,从墙面和钢柱中感悟百年前的风云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