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梁信
图/金羊网
潘柏林老师正在设计某颁奖盛典奖杯
俗话说:“石湾瓦,甲天下。”拥有“南国陶都”美称的石湾古镇,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的中心区域。镇内遍布台地与丘陵,还有纵横交错的河道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先天的优势为当地制陶业的发展和出口运输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资料记载,石湾陶艺大约从唐宋时期开始创烧并形成了一定的制作规模。
到明清时期,石湾陶艺发展到鼎盛阶段。渔樵耕读、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乃至仙家道佛等民间故事里的人物,都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陶塑形象。人们亲切地称呼这些浓缩着传统民俗文化的陶塑为“石湾公仔”。
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月23日,“千年陶都薪火旺——石湾陶塑展”开幕式在顺德举行。在开幕式上,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会长潘柏林。
尽管已年近古稀,但潘柏林这些年来依然活跃在推广石湾陶艺的“一线”。创作、办展、教学、参与业内研讨会、接受媒体采访,没有一件事情落下。对于石湾陶艺,他似乎总有十足的热情和动力参与其中。日前,潘柏林接受了记者专访,分享了自己从事创作数十载的心得体会,以及他对赓续石湾陶艺文脉的建议。
从“烂棉袄”到大师之路
潘柏林1953年出生在石湾镇。他从小动手能力就不错,喜欢摆弄泥土,自己捏点小动物的造型出来把玩。潘柏林的父亲觉得儿子有天赋,于是交给他一套陶塑工具,希望儿子能学习一门手艺傍身。潘柏林回忆说:“父亲对我入行的影响很大,他一直鼓励我学手艺。他常说,学一门手艺就像穿了一件‘烂棉袄’,即便破败,但天冷时穿上还可以保暖。”于是,遵循父亲的想法,潘柏林开始走上了创作陶塑的手艺之路。
20世纪70年代,潘柏林开始创作一些自己的作品,而他也很快在陶艺一途上展现出了自己的天赋。当时他创作了一件《哪吒闹东海》的陶艺作品,被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客人看中。客人当即花了400元将其买下,而在那个人们平均月工资大约在15元到30元的年代,这个价格并非一个小数字。确定靠自己的手艺可以养活自己后,潘柏林更加坚定了要继续从事陶艺创作的信心。
1985年,潘柏林获得了前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的机会,这对一直以来都是靠自学成才的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时的他已经有一些实践经验的积累,但是理论知识的欠缺正是他们这些手艺人的“痛点”。潘柏林说:“这段进修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完善了我在宏观和微观、实践和理论层面的认识。学会了理论知识以后,我也可以总结自己在石湾陶艺实践中的体会,传授给更多的人。”
古树发新枝
潘柏林强调,一项非遗手艺要想不断地保持生命力,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石湾陶艺也是如此。
以前,传统石湾公仔的创作题材多以仙家道佛和知名历史人物为主,以此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但潘柏林认为,现代的陶艺创作应该与时俱进,要能反映出人们的世俗生活,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因此,他创造出“人生之道”系列作品,如《回娘家》《喜临门》《洞房花烛夜》等,作品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岭南婚俗和家庭生活的情景。这批雅俗共赏又别具民间风格的作品,为他赢得了不少业内人士和海外藏家的喜爱和称赞,也让他开辟了一条以民俗生活为题材灵感的创作之路。
除此之外,陶艺泥面肌理的创新运用也使得潘柏林的作品在同类作品中尤其独树一帜。例如,他的《达摩静坐像》里人物的衣袖是采用真布泥烧成陶的工艺制作而成的,可以呈现出跟真实布面肌理一样轻盈质朴的感觉。
潘柏林介绍道,通常人们认识的陶艺作品,大多单是一件用陶瓷材料烧制而成的作品而已。但就在一次创作以猴子为主题的作品时,他无意中把“猴子”跟一段天然的枯木放在一起,这个无心之举却成就了一个异质同构的妙趣巧思。他说:“树枝是大自然雕琢的产物,陶塑是人类的智慧,这样的材料并置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后来,他创作出了更多以枯树枝为架,能与陶塑相映成趣的作品,堪称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窑火薪火代代传
手艺的薪火传承与窑火延绵不绝同样重要。
潘柏林组建佛山陶瓷艺术家协会,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石湾陶艺的创作、创新和传承。他把协会的功能比喻为“宣传机”和“播种机”:一方面,协会主要承担对外传播石湾陶塑手艺的功能,通过开设展览和举办文化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到石湾陶塑这门非遗手艺;而另一方面,他也鼓励协会中的每位陶艺家都走进校园给学生讲课,让非遗手艺的传承“从娃娃抓起”。
对于如何更好地延续石湾陶塑这门非遗手艺,潘柏林建议,可以通过设立专门学习石湾陶塑的学校,进行学术层面和理论层面的梳理,培养出更多拥有扎实手艺技术的非遗人才“后备军”;此外,他还希望能够借助政府的力量整合起行业内的资源,把石湾打造成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陶塑艺术小镇,对外形成声势和合力,共同擦亮石湾陶塑这张城市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