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 通讯员 李巧 邓赵辉 邓仕华
仲夏时节,粤北地区“三夏”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在南岭山脉中段南麓的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大布镇、必背镇等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农户们正抢抓农时忙插青秧,近万亩稻田呈现出一派生机。
稻游融合,打造流量IP
近日,乳源必背镇桂坑村举行一年一度的开耕仪式。在国家非遗传承人盘良安的主持下,现场鸣起锣、敲起鼓、吹起牛角和唢呐。30多名瑶族“师爷”“师娘”身着瑶族盛装,随着锣鼓声跳起瑶族传统舞,欢天喜地同祈今年风调雨顺,稻田里有个好收成。
桂坑村是全国文明村,距离韶关丹霞机场30公里。村下辖的桂坑尾村小组因梯田美景而盛名,被获评“广东省最美丽乡村”。当地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犁田、耙田、抛秧、插秧等种水稻的动作已融入了瑶族传统舞蹈,成为国家非遗项目《瑶族盘王节》以及省级非遗项目《双朝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背镇党委书记杨志坚表示,接下来必背镇将逐步建成桂坑梯田景观带、桂坑梯田产业园,打造桂坑尾村美丽宜居村寨,做好过山瑶人文化展示项目,通过“一田一水一路、一祖一节一舞”“六个一”发展思路,打造南岭下“瑶家、山水、稻影”的新流量IP。
稻渔共生,实现双丰收
与平原区农机纵横驰骋不同的是,乳源高寒地区由于农田地块小、坡度大、零星分散、基础设施不配套等原因,限制中大型农机作业。因此,在水稻种植全过程中,难以引入机械进行耕作,而是使用耕牛或人工翻地,这种“古法耕作”的方式在乳源高寒山区一直延用至今。
“古法耕作的稻子看上去比普通稻子要稍矮一些,却更加坚韧,营养物质丰富。”乳源大桥镇中冲村种养大户朱志伟说,种植方式的不同,稻米的品质也独具特色。因为高寒山区种植水稻的时间较晚,所以一年只能种一季,加上昼夜温差大等因素,生产出的稻米具有“米香浓郁、米粒纤长、米饭软糯”等特点。
正因如此,乳源瑶乡大米于今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全县共种植9800多亩。朱志伟正是其中的一名种植大户。他介绍,水稻每亩产值2000元,加上在水稻下养殖的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大桥石鲤”的收益,稻田每亩产值可达4500至6000元。
乳源有关负责人表示,乳源正积极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利用稻田里的水进行渔业养殖。这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乳源稻田养鱼面积近万亩,其中主产区大桥镇占8000亩,全县“大桥石鲤”年产量达150多吨,产值超1500万元,带动农户500多户,逐步形成“旅游+鱼+生态有机米”的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