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述卓
青年小说家王威廉最近发表的中篇小说《你的目光》写的是湾区青年创业与奋斗的故事:一个开眼镜店的小伙子与一个眼镜设计师的女青年从碰撞到结合。与他以往小说不同的是,这次他的故事及其叙述都不先锋,而是老老实实地讲一个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打开故事的对话框。普通又普通的深圳青年何志良有过网瘾,在网络上谈过无终而疾的五年恋爱,还得疗愈情伤。快四十岁的他在横岗的“国际眼镜城”开了一家眼镜店,却幻想着要设计眼镜。他在他的店里遇上在香港学设计回到广州要设计自己的眼镜品牌的冼姿琪,就要拜她为师。开始是微信上教学,继而是到广州去当面求教。他们都有不同的生存障碍,但在相逢相倾相知的过程中,在眼镜设计事业上的相互促进,对抗孤独,实现对孤独的“度过”。
在文体上,王威廉做了新探索,他将阿良的日记和他想设计的眼镜型号以及冼姿琪的设计实践巧妙地镶嵌在小说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从而突出了他们两人在创业上的相互支持及成功。
王威廉是一个很有哲学思辨的作家,正如他的《野未来》一样,他总想将小说的思想写得富有思想和哲理。《你的目光》也是如此,作者通过阿良的日记表露出诸多带有文学性与哲理性相融合的金句。如阿良在陪阿姿疗伤的日子里,有了对如何熬过艰难的体会,关于如何理解“度过”,作者不惜花费大把笔墨进行阐释:“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需要度过;一件又一件事情,我们都需要度过;再到人的一生,我们也要度过的。”“阿姿的哥哥出事后,对于阿姿的母亲来说,就是一次度过;阿姿的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又是一种度过;当她幻想着回到了儿时,跃入水中之际,也是一种度过;当阿姿承受着母亲的离去,靠酗酒化解这种悲伤的时候,还是一种度过。”阿良还用诗进一步诠释“度过”,说的是因为我们对现在到未来、从这里到那里都一无所知,充满恐惧,所以才“恐惧于度过是必然,恐惧于此心无法度过”。
阿良在知道阿姿是因为母亲突然离世而不肯见他,只好到珠江边散心,看到江上的薄雾以及薄雾中的小蛮腰而对为什么要设计眼镜有了感悟:“设计眼镜,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但是人们为什么会发明墨镜呢?仅仅是为了过滤强烈的阳光?显然不是。就像我之前说的,眼镜也在遮挡着什么,通常是让别人看不清我们。不过有时候,譬如此刻,我们也需要这样一款眼镜:让我们即使在能够看清事情残酷真相的时候,也能人为地将它放置在雾气弥漫的保护之中。”——眼镜需要薄雾,是因为后面隐藏着深渊。当然,阿良与阿姿的目光最后融为一体了,这合体的目光不仅让他们看清彼此的小世界,更看清了宏阔的大世界。这便是阿良日记里写到的,“时代需要一副大眼镜,才能看清那个野未来”。
当然,王威廉对小说哲理的追求太执著,有时未免太过。小说写到阿良与阿姿的“度过”其实就可以了, 不必再去牵扯到“心安”。他们既然有了“度过”,又有了“开始”,不正是“心安”的表现吗?更何况他们的未来与发展并非一个“心安”能包容得住的。要继续创业,就肯定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苦恼,乃至还有新的障碍需要去继续征服与度过。
小说的结局自然是圆满的,除了阿良与阿姿结为良缘之外,阿良的妹夫、从大西北来到深圳创业的陈春秋成了制造无人机的“程序猿”。小说创构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抒情美学,在广泛意义上也属于一种成长小说的文学类型,尽管其中表现出一些淡淡的哀伤和忧郁,但在“度过”的过程中却实现了心理上的蜕变和精神上的蝶变,有了一些雄阔和激昂的气象,在文学地理学的构建中表达出一种“新南方文学”的诗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