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作家讲澳门“中国故事”
  • 来源:羊城晚报
  • 作者:张陵
  • 发表时间:2022-04-03 08:03

张陵

“北京媳妇”澳门人

澳门作家穆欣欣散文集《文戏武唱》最近出版,之前她在内地还出版过《寸心千里》《当豆捞遇上豆汁儿》等集子。澳门的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主,穆欣欣是其中最出色和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散文随笔,有澳门散文共同的文化特征,也有自己的特色。

由于散文的主要发表园地报纸副刊特有的格局与优势,澳门的散文通常短小精巧,文字也洗练简洁,从容而温情地反映着澳门的现实,讲述着澳门老百姓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故事。自澳门回归后至今,已形成澳门散文独有的思想内涵及文化价值。

穆欣欣后来嫁到北京,成了地道的北京媳妇,过起了北京老百姓的日子,真实地体验着北京生活。因此,她的散文时时比较北京与澳门,写两地生活的异同,也写两地文化的沟通。在散文集《当豆捞遇上豆汁儿》中,处处能读到这种比较。《这样的细节叫人温暖》一文中说:“我的居住地常在澳门和北京两个一大一小的城市更换着,已无法说清楚自己更熟悉哪一座城市”。这样的生活和体验,是其他澳门作家所没有的。因此,作品对内地生活的反映更真实,也更有细节,更可感。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戏迷”家庭里,长大后又在内地大学里读戏剧专业的研究生,得到南京大学戏剧学博士学位。父亲穆凡中先生不仅是个“戏迷”,而且对中国戏剧有着很深的研究,是澳门文艺的评论大家。他多年鼓励支持穆欣欣利用假期专程到北京看戏,一看就是几出十几出,有些经典剧目则反复看,反复品。可以说,穆欣欣在北京看的戏,比很多的北京人还要多,比很多北京更热爱京剧。在《文戏武唱》中的一篇文章里,她感慨道:“对我来说,能够天天看戏,才是梦寐以求的幸福啊”。这样的戏剧文化感悟的积累,也是她散文创作的重要资源。

记得穆凡中先生曾经说过,澳门是一座喜爱戏剧的城市。这种喜爱大约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到澳门后不久写下的不朽作品《牡丹亭》。用穆欣欣《文戏武唱》里的话就是,汤显祖的到来,给了澳门一个“入戏”的机遇,澳门抓住了。从此,澳门这座城市就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澳门人爱看戏,中西方的戏剧都在这里上演,几百年下来,澳门就成了爱戏之城,积累了悠久和厚实的戏剧文化。也许,穆欣欣在散文中的戏剧痴迷感悟和思考,除了有良好的家教之外,更离不开澳门丰厚的戏剧文化土壤的滋养。

《镜海魂》的示范作用及文学意义

在纪念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的日子里,穆欣欣创作的京剧《镜海魂》问世。这是澳门文艺发展的一件大事情,更是澳门文学发展一个创新突破。回归祖国多年的澳门,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也到了可以期待产生自己的大作品的时候。这个历史性的机遇,落在了穆欣欣的肩上。

从当地出版的《讲述澳门故事——本土题材京剧是<镜海魂>戏里戏外》一书中,我们可以注意到,穆欣欣创作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她一方面继续用散文关注澳门的当代生活,一方面把自己的目光更深沉地转向澳门的历史,激活内心一种真正的“历史态度”。现在一般作家只看到澳门中西交流融合的文化,而穆欣欣却更深刻地看到四百多年殖民统治,给澳门带来精神文化伤害。她有一篇散文《年少时我们不懂历史》写道铜马广场澳门总督亚马喇雕像所折射出来的历史,实际上是透着殖民时代的罪恶的。而《与澳门的一次深度对活——我写京剧(镜海魂)》一文更是张扬了她进步正确的历史观。

与澳门历史的深沉对话,让穆欣欣对当年反抗殖民统治的村民沈志亮的事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看到他身上的反抗精神和英雄品格,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也表现了澳门这座城市的真正历史之魂。正是这个沈志亮,挺身而出杀死了无理抢夺村民土地的澳门总督亚马喇。然而,这个殖民主义者却被当作英雄立起了塑像,而真正英雄却惨遭官府杀害。被歪曲的历史应该纠正过来。于是,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澳门人的形象,一个澳门历史英雄的形象,在作家心中酝酿出来,渐渐完整和升华。当选择用什么艺术形式表达的时候,穆欣欣毫不犹豫地说:京剧。只有京剧的辉煌大气,才能配上这样的澳门人。这样的创作思想,正是新时代“中国故事”文艺观所倡导的,由此,《镜海魂》的创作打开了澳门故事走向中国故事的通道。

《镜海魂》的创作和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引发了强烈反响,也得到评论家的高度评价。事实上,《镜海魂》的脚本戏文,完全可以当作一部独立完整的戏剧文学来阅读欣赏。这里,有闻一多现代文学抗争不屈的人性力道,有汤显祖传统戏曲的优雅形式,有澳门人民历史创造意蕴。这一切,都在作家创作中融汇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个性,化为澳门文化相称的戏剧文学主题。穆欣欣以她在文学上和戏剧上的功力,在戏剧文学上找到了一个创新的突破口,一下子把澳门文学的格局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澳门只是一座只有四五十万人口的小城,但常年活跃着近百位的诗人、散文作家,小说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比例可能超过大湾区任何一座城市。直到现在,澳门都还是个热门的题材,但猎奇式地描写澳门并不真实,也不是根本。评论家李观鼎意见是,在现有文化生态下,真正写好澳门,还得靠澳门作家自己。穆欣欣的《镜海魂》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和示范。

相关稿件
粤ICP备2023008654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