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陵
广东作家张况的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是一部具有恢宏史诗品格的作品。全书五大卷,煌煌200多万字,可称为小说中的鸿篇巨制。
小说展开了从秦王征服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到赵佗奉命南征,为大秦开疆拓土、建立“南越国”称王称帝,最后归顺大汉王朝这段波澜壮阔、铁马金戈的历史,讲述了一个大国的崛起以及创造伟大历史的参与者们的悲壮英雄故事,着力塑造和突出了“岭南人文始祖”、“南越王”赵佗的形象,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小说虽然用不小的篇幅去写一个伟大历史进程的乱象乱局,但故事的主要线索非常清晰。我们通过这条线索,能够清晰地抓到时代变革的本质,看到缔造一个新的封建帝国所付出的血与火的代价,更看到战争时代那片南方和平的净土,从而能更深刻地认识“赵佗归汉”的重大历史意义。
当代历史小说的两大走向
从作品的主要线索构成可以看出,张况进行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为创作这部长篇小说做了充分的素材准备、思想准备和艺术准备。
他曾以充沛的热情创作了10万行21卷大型历史文化长诗《中华史诗》,出版过《大秦帝国史诗》《大汉帝国史诗》《大唐帝国史诗》等七部历史文化长诗,对先秦两汉的历史,可谓烂熟于心。正是带着这样的思想艺术准备,他打造并夯实了自己的历史观点,转入了历史小说的创作。
当代历史小说大致可以分出两大走向,一是受西方启蒙的理性主义思想影响较重,更多体现为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试图通过更为真实地还原历史,来表达作家的历史态度,挖掘真实的“人性”、表现人性的矛盾与冲突,达到批判现实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深度。
而另一种走向,则是比较多地继承中国文化的“史传”传统,更加尊重传统中国文学艺术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讲古”的艺术虚构形态来传递作家对历史和对历史人物的态度。这类作品,更注重传奇性和可读性。
张况的《赵佗归汉》当然有理性思考的一面,但更加倾向选择用传统的表达来反映历史真实和历史精神。因此,《赵佗归汉》既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具有虚构艺术品质的小说。
《赵佗归汉》的历史观和理性思考集中在秦始皇这个人物身上。对秦王赢政,历史上就有泾渭分明的评价。有人认为他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一个封建时代,推动了历史前进,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人物。有人则认为,秦始皇就是个暴君,他以无数人的生命换取了自己一世功名。
看得出来,《赵佗归汉》在这个问题上倾向于前者。作品态度鲜明地表现秦始皇开疆拓土统一诸夏的雄心壮志,表现中华民族大国意识早期用血与火的代价换取的残酷历史,表现出历史前进摧枯拉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大力量。
尽管用“人性论”很难也无法解释国家的历史进程和国家的命运,但作品还是承认“人性论”所包含的和平主义思想理念的进步性,并与秦始皇的战争思想有鲜明的不同。比如,作品描写平定百越之战中赵佗的“和辑百越”的进步作用。
第一次百越战争,赵佗目睹了屠睢那种残暴杀戮的战争政策的失败,更加坚定了原来的“和辑百越”的思想的正确性、可行性。
在第二次南征之战中,赵佗更多地采用减少杀戮,减少伤亡的方式,用和平和讲道理的方式,甚至用和亲的方式来争取越族人民的归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达到了战争所没有达到的目地。
这个策略在后来赵佗成功治理百越地区稳定民心过程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种理念与当时北方中原地区的连绵不断的战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看出赵佗策略的进步性。作品在这里着墨颇多,表现出支持的态度。
用在和平发展的时代形成的世俗观点去观照历史,评判战争的作用,通常会比较理想化、人性化,很难接受战争所冲击碰撞出来的那种推动的力量具有开拓历史的作用的观点。张况的《赵佗归汉》超越世俗观念,正确地把握了历史的关系。
所以,既能够直率认同统一国家的战争,表现这场战争开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进步意义,又赞美了赵佗“和辑百越”的和平主义思想。两种看上去矛盾冲突的理念其实殊途同归,通过赵佗一波三折的回归之路,达到了和谐统一。
由此,作品突破了和平时期看待历史的一些局限,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大大深化了作品的厚重主题,也大大拓展了作品的文化格局。
生动还原南越国经济社会现实
《赵佗归汉》清晰的主线,并没有妨碍故事的丰富性,也没有妨碍通过丰富的故事展开历史生活的细节,张况驱动如椽大笔伏脉千里生动还原和反映了南越国经济社会的现实,从而让人感受到时代变局中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命运的多样性、复杂性。
作品一边描写伐楚战争的艰难与失败,一边通过倒述的方式,回写了秦王赢政三岁即位以来,继承了父辈的伟大战略思想,毫不留情地除掉了吕不韦、嫪毐等人的势力,重用李斯、尉缭、王绾等人,开启了他的大国霸业进程,发动了剿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统一战争。
这些故事,虽然我们耳熟能详,但作品重新叙述,仍然有着深刻的用意,反映着一个大国意识与意志形成的不可逆转的必然性。特别是描写到秦王受挫时的冷静表现,就可以看出,这种必然性会转化为不可抗拒的历史伟力,给秦王以定力以信心以远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第一次伐楚失败时,朝野一片惊慌,而秦王却能不动声色、不慌不忙,不急于惩罚败将,也没有动怒骂人,更没有失态杀害将领,而是有条不紊地与李斯他们讨论,安排新的统帅,准备新一轮征战,表现出一个胸怀大志的古代政治家的胆略与风范。从秦王的自信中,更能感受到一个大国崛起的历史必然性。
实际上,张况这部作品也缜密细致地描写这个历史进程中,秦王以及秦国自身的矛盾冲突,埋下的多种风险隐患。有些风险隐患是不可克服的,并终将变成国家的政治危机。小说描写了围绕立太子过程中各种势力的角逐,正是这种风险隐患的具体表现。
按秦律,公子扶苏应该被立为太子,而扶苏本人也有很大的抱负,希望自己能尽早建功立业。然而,秦王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与他通常那种果敢霸气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大为迥异。秦王内心深处还是略嫌扶苏性格有些柔弱,个性不够硬朗,还有过多的仁慈之心存在,还需要进一步打磨。
把国家的未来交给扶苏,秦王还是有些不太放心。因此,他不断给扶苏创造一些到战场打造坚强果敢性格、培育帝国思想的机会。如派他与蒙恬一起镇边就是例证。李斯他们当然比较看好公子扶苏,但弄臣赵高却出于个人阴险的复仇目地,千方百计阻挠公子扶苏上位的进程,并由此展开一系列的阴谋,加大了宫廷的风险与危机。
这种宫斗一直持续到秦始皇统一国家之后,突然驾崩,才直入白热化。这场斗争以李斯、扶苏的死亡和赵高的胜利而告终。但秦王朝已被拖入无可挽回的深重灾难之中,不得不以改朝换代来重新保持大国崛起的势头。
《赵佗归汉》精彩故事情节的推进最为重要的用意,其实就是为主人公赵佗创造出场机会并使之真正成为主人公的“典型”环境,提供人物成长的政治文化生态。在描写人物出场时,张况的过人之处是很会设计情景,很能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赵佗出身贫寒,小时候被李斯带进宫,成为秦王的贴身侍卫,慢慢成为一个有为的青年将军。他原本一直只是一个史诗般时代变局的旁观者,并且在伟大时代变局的环境中慢慢成长起来。
他一直对秦王忠心耿耿,随时准备听从秦王的召唤,为秦王赴汤蹈火死而后已,但有意思的是,他与公子扶苏成为朋友,比较理解和同情扶苏。他心中最朴素的和平主义萌芽,也许就是和公子扶苏交往后才被激活的。这种理念,与国家的统治思想格格不入,也与他所崇敬的秦王的国家精神方向很不一致。
作为侍从的赵佗,只能把这种理念深深埋在心里。小说精心描写了这个嘴巴很严、行事非常规矩的赵佗居然也有在秦王面前为公子扶苏说情的冲动。他看似不痛不痒地提了关于立太子的话题,抬头看见秦王冷冷地看着自己,这才立刻明白,自己触及了国家的核心话题、核心利益和秦王的心病。
而这个话题,现在还不是赵佗这样的人可以参与的。为此,赵佗吓出一身冷汗,赶紧转移话题。这个细节描写很精彩,很到位,很合乎情理,也很能说明赵佗的处境和他的机警。
直到统一战争后,赵佗才真正有机会与秦始皇实质性地讨论治国理政的问题。如统一文字、统一度量、统一道路标准以及边疆问题、百越问题等,赵佗的才能特别是政治才能、军事才能、管理的才能在助力秦始皇中最后被认可,为他日后领兵出征百越埋下伏笔。
小说故事情节在这个时候才算发生重大转折,把叙事重心拉回到了赵佗身上,开启了叙事上的“赵佗时间”,赵佗这才真正成为小说的主角,并一路展开而去,直到叙事的高潮,实现“归汉”主题的叙事任务。我很叹服张况结构故事的从容气度和灵巧手法,他有着高人一筹的冷静思维和不着痕迹的细腻表达。
《赵佗归汉》在充分运用历史资料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充分运用小说艺术虚构的特点,对情节大胆展开虚构。特别是把赵佗作为故事主角叙述的时候,这种虚构的巧妙性和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除了描写赵佗与秦王、与李斯、与扶苏、与军中将领的关系外,小说还极为细腻地描写了赵佗与几位女性的关系,展现了赵佗令人羡慕的世俗情感生活,这种写法,既调整了叙事的节奏,也有利于立体展开人物的情感精神世界。
摹画大变革时代的世态人生
《赵佗归汉》格局宏大,人物众多。塑造人物形象难度自然相当大,对主人公秦王、赵佗、李斯、赵高等人的命运大书特书之余,一些无关宏旨的小人物如王翦的管家芈福、厨子庖三,怡红楼妓女云姑、珊姐、兰芝、蔡波波,赵佗祖母赵曹氏、表妹凤娟凤媚,赵高之女纪贫,等等,张况也都给他们安排了卑微而跌宕的命运,以烘托大变革时代的世态人生。
在这些大人物小人物的命运穿插中,我们读到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如秦始皇这个帝王政治家的形象,就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那种刚毅、冷酷和自信的性格,代表着强大国家一往无前的意志。
李斯的形象也写得很有特点,这个法家丞相,坚定地执行着“商鞅变法”以来的国策,辅佐秦王开疆拓土,治理朝政,功劳很大,应该说是个狠角色。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一念之差,陷入赵高阴谋圈套里,与秦二世沆瀣一气,结果葬送了整个王朝,连自己的生命也葬送在赵高手里。这样一世聪明之人办了这么个傻事,成了历史悲剧的一个惨烈角色。
毫无疑问,张况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总是棋高一着、很有看点的。描写人物命运时,张况最是用心,也最是用力。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当然是小说主人公赵佗。这个人物从少年时期写到中年、老年,时间跨度相当大,经历着大时代变革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世态炎凉,命运难料,赵佗的思想变化和性格变化很大,也很复杂。
不过,这个人物思想性格有几个特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一直流淌在他性格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对华夏与中原的血脉认同。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展开了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故事铺陈。
其一,赵佗思想中的正统意识国家意识和大局意识。这个思想品质显然是长期在秦王身边学习并培育出来的。小说写到,赵佗在伴君如伴虎的成长过程中,在无限崇拜和忠君过程中,渐渐建立起自己的正统意识和朴素的国家意识。当然,赵佗青年时期的国家意识更多地表现在忠君意识上。
其二,赵佗具有朴素的和平主义情怀。作品写他虽然是个能打硬仗胜仗的战将,也有坚定秦王战争统一国家的思想,但在骨子里,他并不是一个好战分子。屠睢是个好战分子,而赵佗心里却不断萌生“非战”的念头。
事实上,秦王赢政也不能被当作好战君王来看。每一个政治家,选择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都是相当慎重的,战争是所有“非战”方式失败后的被迫选项。赵佗当时不是君主,却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和品质。他后来“和辑百越”的主张与策略,表明他内心是选择和平解决方案,企望以征服人心的方法来实现对岭南的占领。
其三,“和辑百越”思想与“孔孟之道”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小说显然在提醒我们注意到,赵佗思想观念里孔子“仁义”思想所起的作用。赵佗在秦宫里,读了许多书,其中也读了不少孔孟之书,对“和平”观念有了最初的认识。
在与公子扶苏交往后,“仁义”思考更有心得,不知不觉间升华为一种带有“和平”含量的历史观、社会观,在百越战争中得到机会践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和辑百越”理念里藏有“仁义”的和平主义灵魂。
有意思的是,赵佗是由秦代重要的法家思想实践者李斯这个文臣带出来的军队将领,却在战场上主动践行“儒家”思想。这两种思想虽然格格不入,却能和谐地融在赵佗的思想性格之中。不仅打造了赵佗的思想,也打造了他的品格。
其四,赵佗是个重情感、有责任担当、心中有爱的人。小说写他与三个女人的关系突出了他的家庭生活的责任感以及对女性的尊重态度、复杂感情。他那颗被严酷战争锤炼出来的硬朗的军人之心,却仍然装得下红尘中的爱,仍然能产生慈悲善良的爱心。
对家庭的爱,对妻妾的爱,对战友的爱,对子嗣的爱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赵佗,让人喜爱,让人信服。这种爱在他后来的“帝王”生涯中转化为对土地的爱,对子民的爱,对岭南的爱,对华夏的爱。
因为“爱”,他成了一个慈祥的“岭南人文始祖”,因为“爱”,他成了仁慈有为的南越王,因为“爱”,他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也因为“爱”他心中才有责任大局,为了脚下这片土地的繁荣和长远未来,为了对百姓福祉负责,他毅然决然地回归正统、回归中原、回归朝廷。
当然,小说写赵佗的情感故事,有一些理想化,也有适当拔高的迹象,这似乎渗入了一些当代意识。然而,考察赵佗的人生和思想脉络,这样描写还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因此显得并不出格。这就是张况小说的独特之处和迷人之处。
也许赵佗性格中的思想品质,还可以挖掘得更多。仅从上述几点,就可以看出,张况《赵佗归汉》的主人公形象是挺立起来了。而作品的史诗品格,也在人物性格的发展中得以实现。
历史就是当代史。历史精神总是会折射出现实,反映出当代人的现实思考的。
我们回顾“赵佗归汉”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不能不对赵佗表达深深的敬意。正是他毅然回归国家的统一壮举,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二千年来拥有南方大片国土和大片领海,泱泱中华才能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最终开辟出崛起强大的局面和走向世界拥抱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今天,这片和平繁荣的土地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给力。因此,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热爱古代英雄曾经的和平守望,倍加珍惜先人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文化遗产。张况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的现实意义就在这里。
(张陵,著名评论家、散文家,曾担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作家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