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广东的世界遗产教育着实火了一把!
今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举行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公布了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推荐案例。
其中,来自中国广东的项目就占据三席,分别是:丹霞山“五维一体”世界遗产教育模式赋能地方可持续发展、广东开平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
仓东村景
目前,广东拥有两项世界遗产地,分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主体——丹霞山。虽然拥有“世遗”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在世界遗产的研究与教育方面,广东一直走在国际前沿。
在学者、村民、政府、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下,广东的世界遗产教育正面向未来进行卓有成效的跨界创新,展现出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全球示范意义。
“新村民”参与“仓东计划”体验
【文脉案例】
开平仓东研学:拒绝网红打卡走马观花,让“新村民”找到乡愁
特色村落修旧如旧
在侨乡江门,开平碉楼与周围的乡村景观见证了明代以来当地建筑传统的繁荣。2007年6月,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很多华侨特色村落正面临着“空心化”危机,位于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北义乡的仓东村也是如此。
人口不断外迁,部分古老村落正在慢慢走向凋零。村民谢伯回忆:“村子里杂草丛生,有些老房子破败、倒塌了,剩下残垣败瓦,显得很荒凉。”
仓东村建筑
2010年,仓东村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位旅港的仓东村后代出资修复村中两座祠堂——侯成谢公祠和秉文谢公祠,他希望“修旧如旧”,邀请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副教授谭金花主持开展修复工程。
获得香港大学建筑系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硕士、博士学位的谭金花,就此被仓东的文化与建筑深深吸引。她觉得这里就是一座小型的侨乡建筑博物馆,急需更好的发掘与保护。
随后,她将“仓东计划”的初步设想与村民交流,没想到双方一拍即合,“仓东计划”自此诞生。
新老村民建立认同
如今走进仓东村,你会发现,村民或围坐在榕树下唱民歌、闲话家常,或在田间劳作,岁月静好的画面常常勾起外来者内心的那一抹“乡愁”。
这条开基于元朝的古村落,邻近举世闻名的华侨园林“立园”,拥有山林、民居建筑、水塘、农田等多样化的村落环境,谢氏家族近700年来在此生衍不息,这里也见证了近代华侨家族的发展史。
海外学生参与“仓东计划”体验
仓东教育基地/共享社区(开平市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负责人沈益民感慨,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一个整体,要保护好这项世界文化遗产,只关注碉楼独特的外在形象是不够的,村落自身丰富的内涵也值得关注。
“这不是一个设计给游客匆匆打卡拍照的旅游景点!”沈益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与不同的专业机构合作开展研学活动,为中国都市人乃至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人提供一段仓东文化遗产体验之旅。
每一位客人都是游学/研学课程学员,将因应四季时令变化参与不同的体验项目:“既可以观赏学习琴棋书画茶,也可以体验灰雕、美食、舞狮、农耕……”
研学时间从十多天到半天不等,像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寻根+申遗研讨班”就延续了12天,吃在祠堂、住在碉楼。
、
“新村民”参与“仓东计划”体验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就有不少来自都市的亲子家庭参与了“仓东‘乡愁的味道’游学体验”活动。村民介绍:“仓东‘新村民’一踏进村落,游学体验就正式开始了。”
在仓东,每当日落西山时,研学课程的小学员会提着从田野里获得的“战利品”走向祠堂等待大餐,远处有村民在田间劳作;村头大榕树下、焕业碉楼前,大厨烹饪着煲仔饭,饭香四溢。
晚饭过后,谢氏宗祠前的广场又成为了大家的游戏空间。他们通过系列活动深入感受开平世界文化遗产背后华侨与中国近代史的密切关系,解读中国近代史,同时结合“文化保育”和“乡村振兴”主题,加强学习和体验。
沈益民说,哪怕游学时间只有半天,也能在祠堂学唱本地民歌、了解乡村振兴在仓东的思路做法,在秉文祠堂学习制作传统点心、煲仔饭,在晒谷场踢毽子、滚铁圈、跳绳等。
毫无疑问,这比常规旅游景点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更加深刻。
“新村民”参与“仓东计划”体验
作为“仓东计划”发起人,谭金花自豪地介绍,仓东遗产教育基地通过本土农事活动,引入遗产教育、深度文化体验活动、学术会议、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等,让人口逐渐减少的古村重获新生。
一些逐渐消失的传统和文化得以传承,当地人加深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遗产地的归属感及认同感,既给到访者提供体验与教育机会,又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尊重。
研学活动助力保育
“仓东村是‘记录着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我们看重的是这个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开平人,谭金花有着做好家乡世界遗产教育的使命感。
谭金花说,与目前国内普遍发展旅游景区的古村落“活化”方式不同,基地一般不接受普通游客,游学期间,所有设施可充分提供给游学人员使用。
大批专家亲自参与“仓东计划”研讨教学,这里不但成为五邑大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更与海内外多家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培养计划。
在学者、村民、政府、社会力量等不同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仓东计划”已经修复了仓东村的焕业碉楼、秉文谢公祠、侯成谢公祠、夫人庙、俊庐、禾厅、祖屋、草堂、洗浴间等九座建筑以及多个公共活动场所和道路等,还配备了改造设施、家私摆设、配套设备等。
如今,仓东村村前约21000平方米的稻作鱼塘区、村内约15000平方米的各功能区、村后约13000平方米的后山体验区均为该中心的体验区域。
所有设施在严格按照传统乡村风格保育的基础上修建,具有浓郁的侨乡传统乡村风味。
小学员在祠堂中体验琴艺
不夸张地说,在如今的仓东,村民和来自都市甚至海外的“新村民”,就是生活在一座小型的侨乡博物馆之中。大到碉楼祠堂,小到生活物件,从吃到住,“新村民”将全身心地进入文化保育现场,学习文化保育的道与术,体验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活动,参与仓东村文化保育共建。学员还可同时参观自力村、立园等周边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
如今,仓东获奖无数,成为大家眼中世界遗产教育的优等生。谭金花感慨,要做好世界遗产教育并不容易:
首先要重视遗产性、面向大众,让更多的人知道其为何是遗产、让大众产生对遗产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然后,把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等向大众传播,让大众主动参与到遗产保护传承中来;遗产教育团队必须志同道合,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能够感动人,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遗产教育当中。
【文脉现状】
世遗教育全球优秀案例,广东居其三!
提供全民世界遗产教育服务
世界遗产教育不仅是人与世界遗产之间最重要的连接方式之一,也是通向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一把钥匙。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者进入遗产教育领域,系列跨界合作模式不断涌现。在世界遗产教育领域,一场全方位的系统性变革呼之欲出。
2021年7月17日,在国家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主题边会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在世界遗产教育领域,中国既是倡导者、更是实践者,中国将世界遗产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教育理念与实践。
他表示,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需要更加关注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世界遗产保护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为全民提供丰富多样的世界遗产教育服务,推动全社会形成世界遗产保护合力;要关注青少年的新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世界遗产保护培养未来的领导者、保护者和传承者。
五维一体保护世界遗产地
与广东开平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一道入选“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十大优秀推荐案例”的另两个广东案例,同样切合世界遗产教育的新趋势,具有一定的时代前瞻性和示范意义。
其中,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的“丹霞山‘五维一体’世界遗产教育模式赋能地方可持续发展”项目,是通过“管理人员、社区居民、游客、学生和社会公众”五维一体的遗产教育模式,对遗产地和社区进行全面赋能。
丹霞山野生植物辨认大赛活动现场 丹霞山管委会供图
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昉说,只有真正意识到丹霞山的价值,爱护丹霞山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他们探索出“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训练营”“中国丹霞进校园”“奇美天成丹霞山图书漂流”“丹霞山野生植物辨认大赛”等系列遗产教育品牌活动,打造了“科普小镇”“自然学校”等特色公众教育品牌,培育了多样的科普达人队伍,通过科普教育将管理者、经营者、原居民和游客有机联结。
尤其针对社区和乡村开展了创新实践,以科普产业赋能社区和乡村,成为全球开展遗产教育的优秀案例地之一。
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提供
据了解,丹霞山一直与国内外高校和专业机构保持良好合作,每年都接纳和支持高校科研和实践团队在丹霞山开展遗产地保护与利用研究,和上百名专家学者保持紧密合作。
在本次案例的申报工作中,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团队和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团队,分别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单位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单位,为案例申报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采纳部分大学生优秀提案
广东的另一个优秀案例——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主办。
它已成为国内大学生品牌活动之一,旨在通过“提案竞赛”形式激发大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关键问题,深入遗产地实地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
据了解,自2009年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发起创办“大学生世界遗产论坛”,每年组织世界遗产专家讲堂、遗产保护提案大赛等系列活动。
迄今累计有315所高校、978支队伍、5000多人次参加了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活动,共有85份世界遗产保护利用提案获得了不同级别奖励。
有120份优秀提案被转交给世界遗产地管理者,部分已经被采纳利用,像2020年的《在旅游讲解系统中重塑社区遗产价值认知》,就是基于丹霞山社区村民集体记忆的建设路径。
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提供
作为“大学生世界遗产论坛”主办方之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在中山大学设立的。
该教席相当于以中山大学为“科代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遗产地范围内,开展可持续旅游领域的研究、培训、监测、信息共享与文献收集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专家点评】
张朝枝(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负责人):
广东世界遗产教育走在国际前沿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推荐案例当中,中国广东占了3项,令人惊喜,我并不意外。
张朝枝 受访者供图
广东的世界遗产教育与研究其实一直走在国际前沿。
相较于国内很多地方,广东拥有世界遗产的时间相对较短,但这并不意味着广东对世界遗产的研究与教育就晚。
早在1993年第一届全国旅游地貌学术讨论会上,中山大学彭华教授就提议丹霞山申遗,在他的推动下,丹霞山于2004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首批28家世界地质公园之一,也为中国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作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中山大学早在21世纪初就建立了遗产旅游研究团队,积极开展遗产旅游相关研究,让广东拥有了国内最早在国际上发表遗产旅游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机构。
其次,广东的世界遗产地始终把遗产价值阐释与传播放在第一位。尽管广东先后拥有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丹霞山这样的世界遗产,但从遗产申报成功的第一天起,这两个遗产地就始终将遗产保护、价值阐释与传播而非旅游发展放在第一位。与全国很多地方相比,这一点广东做得非常务实,没有高调宣传,一直在踏实推进。
科普志愿者参加“'中国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十周年活动” 丹霞山管委会供图
早在十多年前,江门五邑大学的谭金花博士就启动了“仓东计划”,协助当地居民,以村落的整体保护和修复为基础、以人和社区为中心、以乡村生活体验和社区营造为主要内容,强调让参与人员通过深度和广度体验真实、完整的传统侨乡特色的乡村元素,在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强烈的“乡愁”,从而达到遗产保育并取得可持续发展。
她的理念得到多个国际组织的认可,在国际上广泛传播,“仓东计划”获得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中国丹霞的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后,彭华教授又在全国各地高校进行巡回演讲,介绍丹霞地貌的价值与意义,是中国最早将世界遗产教育理念在全国广泛深入推动的学者之一。
虽然丹霞山、开平碉楼与村落在申遗成功后,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发展成中国一线旅游目的地,但实际上,从它们成为世界遗产的第一天起,广东已经在世界遗产教育、世界遗产价值传播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研学科普导师在学生讲解丹霞地貌 丹霞山管委会供图
广东的世界遗产教育、科研与实践工作始终与国际组织保持紧密合作。无论是彭华教授推动的中国丹霞世界遗产申报,还是谭金花博士启动的“仓东计划”,其背后都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相关专业机构的支持与指导。
近年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在长期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合作,并于2020年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成为全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遗产地内可持续旅游研究与教育方面的“科代表”,积极参与教科文组织的各项活动。
2021年9月17日A8《羊城晚报》版面
主办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存根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图/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另署名除外)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