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的犀角》。(来源:深圳书城)
这是一本讲述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传奇”一生的故事。
《苏丹的犀角》以苏丹的真实经历和童话的笔法回顾了他的一生,故事中有三次断角:第一次是苏丹在童年目睹了妈妈被偷猎者断角、屠戮的过程;第二次是苏丹在捷克的动物园里,不小心在木栅栏上撞断犀角,犀角重新长出来,但是因为不需要挖草根、不需要战斗,犀角慢慢老化成一个圈;第三次是苏丹回到非洲,自然保护区的人为了防止偷猎者杀害苏丹而先行锯掉了苏丹的犀角。犀角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每一只犀牛都是自己领地里的国王,而犀角就是他们的王冠。而苏丹最大的悲伤,就是象征他身份和骄傲的犀角,不能和他的身体完整地共存。
2018年3月19日,苏丹去世了,他是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
苏丹和妈妈在一起。(来源:深圳书城)
为了创作这部书,本书的文字作者戴芸和绘画作者李星明曾于2016年9月一同去往肯尼亚,实地观察苏丹最后的生活环境。他们看到它时,苏丹正平静地生活在专属于它的围栏之中,头上没有完整的犀角。除了偶尔停留的飞鸟,身边没有其他任何野生动物为伴,饲养员照顾着它的生活,持枪警卫整日巡逻,以保证它的安全,几乎每天都有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和它说“你好,再见”。而这个“再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就是永别,苏丹就在这样的极度孤独和极度热闹中,带着“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的标签,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几年。
除了偶尔停留的飞鸟,苏丹身边没有其他野生动物。(来源:深圳书城)
北白犀的灭绝不是物竞天择的结果,而是人类为了获取犀角牟取暴利而导致的。如果犀牛没有角,也许它们就可以逃脱被滥杀的命运,但犀牛没有角,它们还是犀牛吗?犀角是犀牛生命的象征,定义了它们最原始最本真的生存方式。苏丹已逝,但是地球上仍有万千物种生生不息。作者戴芸希望《苏丹的犀角》这本书能够在阅读者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愿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的标志都能够与它所代表的生命存在。”
苏丹回到非洲,自然保护区的人为了防止偷猎者杀害苏丹而先行锯掉了苏丹的犀角。(来源:深圳书城)
苏丹孤单的一生跨越了3个地域:苏丹(童年),捷克(青壮年),肯尼亚(老年)。绘画作者李星明分别用三种色调来表现:第一部分,作者用热烈的橙红色调来呈现苏丹的童年,橙色代表温暖的母爱,红色代表偷猎者的残忍。其中,苏丹妈妈被射杀的一幕,画面中没有一丝血迹,而是用太阳在水中的倒影和大量的红云来隐喻。第二部分,作者则选用了蓝色调来表现是苏丹生活了最久的捷克某动物园,因为捷克的冬天非常寒冷,虽然在那里能得到最好的保护,但苏丹同时也慢慢迷失了自己。“我想只有蓝色才能表现出他失去自我和自由的悲伤。”李星明说。第三部分,老年苏丹又回到了非洲,经过实地考察后,那里干爽的风明媚的阳光以及慵懒的感觉,给了作者很大的震撼与启发。所以李星明就用了淡淡的黄绿色调来表现。而书中的最后一页是单独的一个色调,那是作者的想象也是送给苏丹的礼物:粉色的夕阳是梦境的颜色,传达苏丹想作为一支真正犀牛的美好夙愿。“我们都不忍心在结尾写下苏丹离世,这美丽的颜色是我给苏丹最后的补偿。”
和其他许多绘本一样,这本书里也夹有解读手册。这本书的解读手册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张劲硕、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讲解员高源、始祖鸟科学教育联合创始人贺苏晨,分别讲述犀牛家族的“三生三世”,北白犀与南白犀的区别、有关该物种灭绝和再繁衍等科普知识。这无疑是对本书内容的一种延伸,更加全面而立体地为读者们补充犀牛这一物种的丰富知识。
(作者单位:“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