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前往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石楼村,山路十八弯。村内深巷老宅,炊烟袅袅,溪水潺潺,两岸绿树成荫,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古村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象。(摄影:何森垚)
深藏于青山绿水间的石楼村,其魅力来自20多座依山而建的古民居。经历了400多年风雨,石楼村以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建筑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
眼前的遵训楼,距今有250多年的历史,占地500多平方米,拥有34间房。据介绍,清代举人钟汝和、秀才钟雨苗、钟雨芹、钟谷诒出生于此屋。
还有一座好成庐,共有五厅堂、十二间屋。这座古屋既有楼屋,又有平房,所以称庐。庐由一子一女建成,因而取名好成庐,门联曰:好景春恒在,成庐日增辉。
村中古宅连栋,粉墙斑驳。(摄影:何森垚)
游走其间,崇善楼、仰成楼、光裕楼、朝议第等古宅连栋,粉墙斑驳。
该村党支部书记钟世勇介绍,石楼村拥有传统客家民居20多座,多建在山脚地带,依山而建,建筑形制以“走马楼”“杠屋”为主。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建筑,多建于清朝中、晚期。这些精美的客家大屋,大部分是在南洋等地谋生的华侨所建。
石楼村的历史,是一部客家人下南洋拼搏的历史。
笔者了解到,石楼村世代农耕。为谋生,石楼村村民选择背井离乡,从松口火船码头坐船辗转汕头,下南洋,闯世界。
“石楼村山多地少,村民以农耕为生,生活艰苦异常,过去不少人出门到南洋谋生。”钟世勇说,据1996年的统计,石楼村走出了1900多名华侨,主要分布在印尼、澳洲和香港等地,以旅居印尼的华侨居多。
蔚蓝色的天空和绿树灰瓦交相辉映。(摄影:何森垚)
思古创新业,乡情依旧酣。
该村华侨创新谋发展还不忘家乡情,始终心系父老乡亲的生活情况,几十年来不断资助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1980年起,在该村印尼华侨钟奇可等人的带领下,华侨纷纷出资建设家乡,如1980年修建崇正学校,1983年起开始兴修水泥村道和桥梁,1986年集资使全村500多户用上电和自来水,1992年村道铺上了水泥路……
石楼古村,人才辈出。石楼村居住有钟、黄、杨、朱、叶、许六姓,小小村庄走出多名博士,还有多位专家、学者、教授等,优秀人物不胜枚举,如文学博士钟鲁斋、医学博士钟惠澜等。
古村与碧水相依,古屋与茂林并存。青山、绿水、古桥、古树、古民居集合成美丽山村的山水画卷,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象。
(作者单位: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