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付怡
图/羊城晚报全额媒体记者 宋金峪
海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倩
丰湖湖畔,书声琅琅。在广东省惠州市的西湖边,曾有过一座古朴典雅的传统书院——丰湖书院。时代变迁,丰湖书院经过重建、改名,成为一所现代大学——惠州学院。如今校园已搬迁至金山湖,但走在新校园里,仍可感受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敦重和从容。
现任《惠州学院学报》主编的颜敏教授在此任教、工作已17年,气质早已与学校融为一体。醉心科研时,她像深沉的湖水,踏实沉稳;教学育人时,她又像湖面的微风,亲切和煦。颜敏多年从事跨文化与海外华文诗学等方面研究,发表多部著作及多篇文章,取得系列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一定影响,也让更多人知道了惠州学院这所地方院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颜敏始终保持着从容而踏实的科研和教学作风,她说,“在漫长人生路上,只要我们多一点点热爱、多一点点坚持,总能收获自在、赢得尊严。”
潜心科研:
华文文学是座尚未被挖掘的宝矿
2001年,颜敏考入暨南大学的文艺学专业。暨大作为“华侨最高学府”,素有华侨华人研究的传统,海外华文文学更是该校的重点学科。颜敏自然而然对华文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将之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华文文学是什么?这是许多人听到这一名词的第一反应。颜敏解释,华文文学是立足世界性视野而提出的语种文学概念,强调跳出传统“汉语文学”的民族与区域局限,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去探讨“中文表达体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鉴于华文文学圈存在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界限,传媒与传播因素在“华文文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因此,多年来,颜敏一直专注于“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研究”这一领域,在这一尚未被深度挖掘的大金矿中,苦苦跋涉与耕耘。
曾有人关切地告诉颜敏,这类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既费力又不讨好,建议她研究经典作家作品。但颜敏坚信,条条道路通罗马,林间人少的那条路也可通往理想中的学术殿堂。
读博士期间,颜敏着手对中国大陆所有涉及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的期刊进行梳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期刊已经残缺不齐,难以找全;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或年事已高,或已离开人世,这让获取研究素材的途径十分有限,为了弄清楚一个小小的细节,需多方探寻,全面分析。
最初,为了弄清楚“中国大陆第一个发表海外华文文学的是哪一本期刊”,颜敏几乎找遍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大图书馆。“很多人认为最早是刊登在上世纪80年代的《当代》杂志上,但我想自己去找找确认一下。”果然,她先是在《上海文学》上找到了比《当代》更早的外籍华人作家作品,后来,又在1960年代的《人民文学》杂志上找到了东南亚华人华侨的一些作品。就这样,在北京上海的图书馆,颜敏一本本翻阅数十年前的期刊,一天下来,头上身上都是灰蒙蒙的,但收获不少,心情也很愉悦。
几年中,对文学期刊持续阅读整理,练就了颜敏扎实的学术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她完成的博士学位专著《在文学的现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获得了惠州市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8年取得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后,颜敏持续深耕于华文文学领域。截至目前,颜敏已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CSSSCI刊20多篇,出版著作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项目2项。在一所地方院校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37岁那年,颜敏成为惠州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创新教学:
本科教育对学生影响深远
“我很喜欢做老师。”谈起自己的从教经历,颜敏的语气中透露着幸福。在惠州学院,颜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状态:一边在学术的象牙塔中潜心研究,一边在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里教书育人。相较科研,颜敏认为教学的责任更重,因为,“科研也许只影响到个人发展,而教学影响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2004年起, 颜敏一直在文学与传媒学院(前身为中文系)任教,并任职至副院长。她先后开设过美学概论、海外华文文学、生活美学、文学地理学、创意写作和中学生创意写作教学等多个课程。不同于终生只热爱一门课程的老师,颜敏更愿意拓展教学范围,将前沿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带入课堂,不断建设新课程,在教学上不断创新。
开一门新课,既要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也要根据学院自身情况制定教学大纲,配备教材、课件。“开新课不难,难的是上好一门课。”颜敏说,“同学们愿不愿意选?上过课后反馈好不好?这门课对他们有什么帮助?这些才是检验课程好坏的标准。”
颜敏希望,即使在理工科特色鲜明的惠州学院,同学们也能获得优质的人文通识教育。在广受欢迎的创意写作课上,颜敏并不将写作水准的高低作为评判的标准,她告诉同学们,“写作并不只作家的特权,我希望人人都能提笔写。”她鼓励学生随时通过写作的方式记录下身边的人与事,抒发对生活和学习的感悟。结课时,许多同学将自己一学年以来的写作成果制作成作品集。看到这些稚嫩而真挚的学习成果,颜敏很是欣慰。
颜敏对待学生亲切温和,但要求很严格。她坦言,在学术能力方面,地方院校的同学们相对欠缺,“指导他们做创新创业项目或者毕业论文时,有的一开始连格式都不清楚,文献也不知道要从哪里找。”为此,颜敏专门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围绕一个题目,严格遵循学术研究的规则与规律对学生进行训练。慢工出细活,扎实的学术训练让学生受益匪浅。近年来,颜敏指导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课题、毕业论文设计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颜敏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以研究带动教学创新。她坚持做教学反思笔记,每门课程结束后整理成文,从中总结教学规律,提炼出适合本科生的教学方法。同时,颜敏结合自身科研优势,针对本科教学写出了一系列专题研究论文。2016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教学研究专著《本科教学研究专论》,得到了同行和同事的好评。
如今,颜敏多了一重身份——惠州学院学报主编。编辑工作压缩了颜敏读书写作的时间,她经常周末回办公室写论文。但她不觉得辛苦,仍保持一份从容不迫的气度。因为她始终坚信,做一名学人,应当像蜗牛一样慢慢爬行,一点一滴积聚能量。“书一本本地读,文章一篇篇地写,课题一个个地做。当你不奢望什么,也不轻言放弃时,坚守自己的园地,自在与尊严会随之而来。”
【人物简介】
颜敏,湖南涟源人。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复旦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2014年入选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19年入选“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从教期间,共建设省、校级精品课程3门,主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4项,出版本科教学研究专著1本,获得示范教师、教学名师等称号。科研方面,主要从事跨文化与海外华文诗学方面的研究,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 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文章80余篇。
【一句话】
书一本本地读,文章一篇篇地写,课题一个个地做。多一些坚持和热爱,总能收获自在、赢得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