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北路小禹里14号,曾是粤剧乐师赖以栖身之地——乐行会馆。乐行会馆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粤乐专业行馆,房屋占地123平方米。
乐行会馆大门(来源:《魅力荔湾》)
这座具有西关大屋建筑特色的两开间砖木房屋,青砖外墙、石墙脚,板门、脚门、趟栊等“三件头”件件俱全,门额上阳刻“乐行会馆”字样,两边阴刻“歌颂皇仁知音可订,生逢盛世雅韵堪联”对联,对联上下雕有精美的蝙蝠装饰图案。屋门外嵌有“敬善堂产业,永远不典不卖”石碑。
“生逢盛世雅韵堪联”对联(来源:《魅力荔湾》)
该会馆最为吸引人、令人遐思之处,莫过于以下一段传奇故事:封建时代的粤剧乐师没有社会地位,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部分单身艺人只能在祠堂、庙宇栖身,有事相互照应,吹打乐手日常除以戏剧、曲艺表演谋生外,兼做红白事演奏,以补家用。以替人做白事为主的光复路某些祠堂,正好成为艺人们栖身的场所。
石刻:敬善堂产业,永远不典不卖(来源:《魅力荔湾》)
嘉庆年间,某日,一个四五十岁、衣衫褴褛的外地人偶到粤剧艺人居住的旧祠堂,倾诉因灾荒流落异乡的苦难,并说因无亲无故,人地生疏,又无生计,无米充饥,正一筹莫展。艺人们见状,深表同情,于是挽留他同住祠堂内,共膳共寝,闲时畅谈当地民风、民情,情深如兄弟。三个多月过去了,一日,外地人声称因离家太久,要回乡探望家人,于是众人把仅有的铜钱给予外地人回乡,依依不舍道别。不久,衙差忽地送来请柬,说是两广总督邀祠堂内艺人赴宴,并再三叮嘱务必通知祠堂内居住的全部艺人前往。艺人们深感疑惑,但认为素来奉公守法,不可能被邀至衙门论罪,商议后决定还是依约前往。来至两广总督衙前,门官通传片刻,鼓乐大作,中门大开,一位官员出迎,带入宴席,众人细心察看,才发现眼前人竟是当初与他们同食同住的外地人。席间闲聊,才知“外地人”因候任期要了解当地民风民情,微服私访,得到艺人们的善心款待,热情相助,特设酒席,以作酬谢。转眼数年过去,两广总督调任他职,临行前,倡议当地乡绅、父老、善长仁翁集资建起了现在的“乐行会馆”,当时又叫“敬善堂”,艺人们从此安居。自此以后,会馆成为艺人们居住、聚会、议事的地方,闲来欢聚一堂,吹拉弹唱,也为这段宁静的光复路添上了几分热闹。
来源: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