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之地”惠州市龙门县,物华天宝,自古以来出产各类土特产,如西溪笋、蜂蜜、胡须鸡、草菇等山间珍稀之物,受到各地人们的青睐。
传承文化基因,龙门县正努力打造区域农业公共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上世纪80年代四大土特产闻名遐迩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溪笋、蜂蜜、胡须鸡、草菇——龙门县出口四大土特产闻名遐迩。
排在首位的西溪笋,与龙门竹文化、竹产业密切相关。自古以来,龙门盛产竹子,清康熙六年(1667年)《龙门县志》记载“竹类”有12种,有观音竹、纸竹、甜竹等。经过近200年,清咸丰元年(1851年)《龙门县志》记载的“竹品”已达到24种,数量翻了一倍。龙门竹产品中较为著名的,除了蓝瀵纸原料纸竹,那就是制作西溪笋的甜竹。
龙潭新寮村民在晾晒西溪笋。(摄影者:汤渝杭 侯县军 黄克锋)
西溪笋产于龙门县龙华与龙潭两镇交界(原沙迳与左潭)的西溪,故称“西溪笋”。如今,主要产地为龙潭镇新寮村。相传500多年前,明朝弘治年间,西溪一带的山民开始种植笋竹,并将母竹上长出的幼嫩竹笋煮熟食用或加工制作成笋干食用。
龙门西溪笋在粤港澳市场扬名已久。新中国成立后,西溪笋继续销往港澳以及广州等地。如今,西溪笋成为游客钟爱的手信,有人说,游龙门不吃西溪笋或者不带包西溪笋回去,枉来龙门走一遭。
龙门草菇,名气虽然稍逊西溪笋,但在粤港澳市场闻名已有100余年。它以体形大、肉厚、色白、嫩滑、清香可口而驰名,是宴席佳肴。民国《龙门县志》卷六“实业”载,记载的当年龙门县“出口货”,“每年约计:谷二十万至四十万元,杉木二十余万元,竹纸二十万元,草菇十余万至二十万元,木炭十余万元,苗竹八万元……”可见,草菇在民国时期,已经成为龙门县销往外地的大宗货品之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龙门县志》关于“实业”的记载。(摄影者:汤渝杭 侯县军 黄克锋)
资料显示,龙门知名土特产中的蜂蜜、三黄胡须鸡都有几百年历史,近年发展也较快。三黄胡须鸡则是广东四大名鸡之一。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外贸部把龙门划为养鸡基地县,龙门三黄胡须鸡远销世界各地,扬名至今。
将三黄胡须鸡画入画作《和美之家》(作者:廖锦锋)。(摄影者:汤渝杭 侯县军 黄克锋)
龙门大米久负盛名,造香粉历史逾150年
“稻,有粘和不粘,俗谓不粘者曰‘占’,占稻有赤白之分,亦有早晚之别;稻之粘者曰糯,有早糯,有晚糯,白者多而赤者少。晚稻有赤芒、白粒、香美异常者,俗谓‘香梗’。”“沙迳、麻榨、永汉皆出蔗糖,但产量不多,仅供本县之用。”“龙门粉久已著名,随处皆有制售,以沙迳所出为最佳。”“龙华以四腮鲈著名。”“高明以造林为多,所造皆杉木林也,颇为建筑家所许。”“高明洞英村所产有黑点者为最,用作柱础、甃用垣屋,久而不坏。”
其中可圈可点的是龙门大米,其久负盛名。清代广东著名诗人张维屏再写给龙门人李柱兰的诗中写道,“饮食人所同,物产地所独。迁地弗能良,生材各有笃。此米出龙门,此茶出罗谷。米既甘且香,茶亦清且馥。熊鱼已得兼,风味况不俗。”将龙门大米和罗浮山茶奉为地道佳品。如今,“隆平农场龙门基地”成为广东唯一大米基地,禾下乘凉梦在此走向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茶为国饮,如今龙门有著名的密溪云雾茶、地派山茶、路溪绿茶。此外,还有一种较有特色的产品——龙门香粉,也有一定名气。永汉镇莲塘村山间,有几个香粉作坊遗址,与南昆山造纸厂选址类似,均在河边溪旁建设工坊,利用流水动力带动碾磨工具的运作。所谓香粉,是制香的原料,香的种类则不胜枚举,如供佛的线香等。
积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大力建设生态特色农业强县的龙门,已经培育了水稻、柑橘、蔬菜三大支柱产业,建成省级专业镇5个和专业村25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家、家庭农场475家,形成龙门丝苗米、龙门年桔、龙门蔬菜、麻榨杨桃、麻榨粉葛、龙门蜂蜜、路溪石硖龙眼、西溪笋、南昆山毛茶等20多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其中,路溪石硖龙眼、龙门大米、麻榨杨桃、龙门三黄胡须鸡和龙门年桔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龙门大米、三黄胡须鸡、蜂蜜、龙门年桔、麻榨杨桃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形成了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梯队”。
龙门已建成“广东省菜篮子基地”3个、“广东省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个,获得“中国年桔之乡”“中华蜜蜂之乡”等称号,成为广东省农业大县和粮食主产区之一,初步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化“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
龙门还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种养业向“产+销”一体化拓展,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例如,适时举办农业特色节庆活动,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结合龙门温泉旅游节等举办农业特色节庆活动,提升农产品知名度,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来源:惠州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