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惠阳老字号:珍合饼家手艺传承三代人 守住老淡水味道

来源: 广东学习平台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3-19 10:56
广东学习平台  作者:  2021-03-19


每年中秋节前一个月,是惠州惠阳珍合饼家陈秋明、陈勇青父子最为忙碌的时候了。这里制作的珍合月饼,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以真材实料的老淡水味道,赢得众多街坊的每年热捧。珍合饼家所在的大鱼街17号,是珍合酒家旧址,在餐饮服务发达的淡水,已经不仅仅是一家百年酒家,而是淡水近代餐饮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每年中秋前夕,是珍合饼家最为忙碌的时候,前来选购月饼的市民络绎不绝。(摄影:黄尉宏)


辉煌:淡水人以到珍合楼吃饭为荣


从淡水历史文化街区入口处,走过水巷街、牛磅路等,很快可到达大鱼街。在这条并不长的街道上,“珍合饼家”四个的红字招牌,十分显眼,门口竖起的“惠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彰显着它的身世和历史。


这是一栋四层高的青砖房,除了一楼的门墙用白绿相间的瓷砖进行装饰外,二楼以上硕大的木窗经历风雨侵蚀,均已破败不堪,原先粉刷过的白色墙面也早已发黄。

珍合楼是是淡水近代餐饮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老淡水人以到这里吃饭为荣。(摄影:黄尉宏)


珍合酒家在当地通常被称为“珍合楼”。珍合酒家的一楼原来是大厅,二楼是喝早茶的地方,还有厨房。三楼大厅可用于摆喜酒,四楼则是旅舍和旧时代的酒吧。如今,除了一楼仍在经营着“珍合饼家”外,以上三层楼均已人去楼空。


崇雅中学老校友陈志期和古海生共同撰写的《二十年代随笔》这样写道:“茶楼酒馆中,最大的有‘珍合’、‘伦合’两家,从早到晚整日开市,海鲜、菜肴、包点式样多种,每逢中秋节还精制月饼。”由此可得知,珍合酒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前,便已建成营业。


创业之初,珍合酒家的工作人员包括高玉彬在内只有五个人。每天刚打完三更,他们就起来生炉、擀面,有时候一忙就是一个通宵。由于经营得当,高玉彬在短短几年便积攒了大量财富,他也因此成为当时大鱼街首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珍合酒家的生意进入鼎盛阶段。


今年74岁的李锦添,是土生土长的老淡水人,年轻时候跟着父辈在老街里的九头王街从事酿酒、卖酒生意。父辈与其他生意上的伙伴交情深厚,时常到珍合楼吃饭喝酒,年轻的李锦添也就有了“蹭饭”的机会。“珍合楼是当时最高档的酒楼,时常一位难求,能在里面吃饭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李锦添说。


“珍合酒家最难得的是既有能满足贵人一掷千金的食品,也有普通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如叉烧包和珍合饼。李锦添说,整条街都因它而变得热闹。


坚守:“珍合饼家”仍坚持手工制作饼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珍合酒家被改造成公私合营的企业。同时,珍合酒家的人事发生了变动,创始人高玉彬因年事已高,不再掌控全盘经营,而是退居二线,由跟随多年的工人陈基负责经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陈基抓住珍合楼承包给个人的机会,和另外一位专营餐饮业的老板,共同承包了珍合酒家,陈基专营饼业,另一位老板专营餐饮业,不过餐饮业仅坚持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陈基的儿子陈秋明继承父业的时候,正是当年淡水“热翻天”的时候,许多年轻人都忙着去“炒地皮”,但这并未让陈秋明放弃对珍合饼的热爱,他毅然坚持经营“珍合饼家”,尊重传统,坚持纯手工制作饼食。在陈秋明看来,把珍合饼家经营下去,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对自己的父亲陈基以及已经去世的高老板,乃至对珍合酒家这个百年老字号的一份担当。

珍合饼家制作的月饼,坚持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保持了老淡水的味道。(摄影:黄尉宏)


10年前,陈秋明的儿子陈勇青大学毕业,在广州工作两年后与妻子放弃一线城市发展前景,回到了淡水继承珍合饼家。回来后,陈勇青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各种饼食,多年的历练让他从青涩小伙变成了独当一面的“掌柜”。

一个个制作好的月饼,放在烤盘里,烤制后放凉即可包装出售。(摄影:黄尉宏)


陈勇青说,珍合饼家是一代代淡水人的记忆和味道,已经传承了三代人,经历时间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自己作为第三代传承人,将继续兢兢业业,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保持当年的珍合味道,要匠心守护这个百年老字号,守住老淡水的味道。

(作者单位: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编辑:王俞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