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博罗:天上元村百年老戏台 润唱好乡风

来源:广东学习平台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3-19 10:28
广东学习平台  作者:  2021-03-19

戏台是戏曲演出的专门场地,它的出现和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戏曲艺术的兴起和演变,是戏曲艺术文化的符号。在惠州市博罗,有一座始建于清代,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戏台——天上园戏台,该戏台于近期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风拂过,戏台上的瓦铃响起。演员的各种唱腔,让人听得如痴如醉。”走近戏台,昔日繁华与美好回忆,不经意间又浮现在惠州市博罗县罗阳街道天上元村民90岁老人柯继兴的脑海里。

在天上元村,这个古戏台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更是一抹浓浓乡愁。天上元崇文的好村风一直传承至今。

戏台已有百余年历史

天上元村西靠太平山,南临七星岭,东倚笔架山,北邻大旗岭,四周群山奇峰突起,气象万千。这里四周山头终年云雾缭绕,林木苍翠,山中四条溪水淙淙流淌,汇入南山“临溪对峙”的鹅山与雁山峡口处,穿越宛如飘带的长潭、飞流直下礤下潭。

天上园戏台便坐落于此,与这个小山村融为一体。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柯绍兴和柯继兴老人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古戏台。

它位于天上元村原天上元小学旧址。柯继兴告诉记者,古戏台始建于清朝,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戏台为单层,建在一个台基上,高约1米,台宽12米,面积约60多平方米,共分为两部分,以通花窗及两个椭圆形拱门为分割。前半部分为表演舞台,后半部分则为演员化妆间。

戏台房顶由木梁及瓦片组成,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上面则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这种建筑形制,对需要空间较大的舞台是十分有利的。

为更好地保护戏台,目前戏台周边已被栏杆围起。四周郁郁葱葱的绿植与戏台相呼应,构成一幅别有韵味的园林风景图。

伫立古戏台前,柯继兴百感交集。儿时,他曾见证过戏台的热闹。那时,看戏是乡亲的为数不多文化消遣。每每有戏班过来,大家一大清早就起来搬凳子,与小伙伴们一起冲到戏台前抢占前排的位置,这样的日子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

抚摸戏台斑驳的院墙,柯继兴回忆道,不仅本村的,附近村甚至圩镇的人都过来看戏。戏台前的空地上摆满了各种摊档,有卖酒的,卖杂物的,卖零食的……比镇上的集市还热闹。不过最过瘾的还是看戏。演出正式开始后,舞台上名伶汇聚,锣鼓喧天,表演时常整整持续三天三夜。这些场景,至今仍出现在柯继兴的梦里。“我们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很开心。一到看戏的时候,村民们的亲戚朋友都会过来一起看戏。没那么多床睡,就铺板子睡,总之一定要把戏给看完了。”柯继兴说道。

天上元的古戏台。(来源: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村庄曾比镇上集市还热闹

“戏台并不是像现在看到的这样一栋孤立建筑,它其实有一些其它建筑的配套。”柯继兴告诉记者,坐落在鹅山东面坡上的天上元小学教学楼及鹅颈地段杂草丛生的地方,曾有一群建筑工艺精湛的宫楼,统称为马礤庙。

据老人回忆,马礤庙分别有四宫一楼,即关帝宫、文昌宫、大王宫、昌福宫及魁星楼。昌福宫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重修于同治年间。庙群中曾有镀金塑像数座。昌福宫内的陈孝女塑像百般慈祥;关帝宫内的关公(云长)塑像面如重枣,长须飘拂,一身凛然正气;大王宫内的大王塑像威风八面……

昌福宫正门有楹联一副,上联为“此日慈光传马礤”,下联是“当年孝德著龙华”。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龙华陈孝女祠举行盛大的醮会。醮会规定,散醮时须鸣炮一响,炮头上插有铁笔一支,其形式与中原抛绣球择婿一样,铁笔落在何处,慈光即降临何处。铁笔落下的地方即为有吉祥瑞气降临而获万福。

龙华醮会那天,刚好天上元有一名村妇挑着箩筐到龙华赶集观醮。散醮时,随着一声炮响,炮头上的铁笔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该村妇的箩筐中。醮会会头当即组织大队人马敲锣打鼓将村妇和彩头铁笔用八人大轿送回了天上元村。天上元人家为守住这份慈光瑞气,遂在鹅山的鹅颈地段建宫一座,取名“昌福宫”,并将陈孝女塑像立在宫里,逢年过节村人供奉,香火不断。

昌福宫落成后,天上元开始组织举办醮会,规定三年一小醮,五年一大醮。醮会期间,天上元大开道场,并在宫前搭棚演戏助兴,前来观会者如潮涌,一派热闹景象。后来,天上元的先人在鹅山先后建起关帝宫、文昌宫、大王宫和魁星楼等,统称为马礤庙。

马礤庙在动乱年间被拆毁了,而马礤庙遗址的侧旁,至今还矗立着这座穿柱顶斗、气势非凡的古戏台建筑。古戏台前是一块偌大的空地。由于马礤庙终年香火不断,远近慕名前来烧香祈祷的人络绎不绝,因而,这块空旷地便成了当时各地农贸产品的集散地。商人云集,游人观会购物,场面繁华喧嚣,好不热闹。有戏看时,更是比镇上的集市还热闹。这里还是古驿道,附近村民去卖东西都需要经过这里,也是这里热闹非凡的原因之一。

天上元的古戏台。(来源: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崇文重教乡风一直传承至今

古戏台坐落在校园附近。柯继兴说,这里本来就是学校。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就已经是私塾。从前,村里有三座书房,戏台这里是其中一间,附近村民都来这里读书。

拾阶而上,进入戏台的棚内,墙面有些斑驳,室内挂有一面国旗,还有上世纪90年代天上元小学受表彰的奖状。柯继兴曾在这里读书、教书。

柯绍兴也在这里上小学。说起这里的教育,柯绍兴一脸自豪,村里人一直都很注重教育,村民再难也不会难教育,“村里不仅出过秀才,还中过举人、进士。”这些除了族谱上有记载外,祠堂里也有印证。在柯绍兴的引荐下,记者参观了该村重新修建的祠堂。祠堂门前有桅杆,这个桅杆便是功名杆。

天上元崇文重教风气一直传承至今。柯绍兴说,每年大约有10个小孩考上大学。村里对考上大学的本科生都给予奖励,激励大家不断向前、苦读。2020年,该村村民、博罗中学学生柯英智以683分成绩夺得博罗县高考理科第一,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

据介绍,古戏台所上演的戏剧均弘扬正能量,村民们从小耳濡目染,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优良品德代代相传至今。作为老一辈的村民,柯继兴希望新时代的年轻人可以继续传承孝义精神,不忘初心,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据了解,近年,天上元村多措并举,通过定期组织人员对古戏台进行检查、维护,清理周边环境等方式积极保护古戏台。柯绍兴说,护好戏台,就是留好乡愁与回忆,留住村里的文化魂。

(作者单位: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编辑:王俞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