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需要文学,有好作家的城市,真的是有福了。”
话音刚落,广东省博物馆多功能厅内爆发出会意的笑声。这一幕发生在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做客2025《岭南大讲堂》开展的讲座上,一场原本专业、严肃的学术讲座变得轻松活泼、充满趣味。
3月15日上午,2025《岭南大讲堂》第一期如期举行,主题为《如何让城市更有文化?——都市研究的方法、魅力及可能性》。该活动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协办。
文学、艺术是一个城市有文化的重要标志,而陈平原的书房也构成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最近,他决定将家中藏书陆续捐给首都图书馆,一段记者探访书房的视频全网刷屏。陈平原回应称:“能够把自己阅读、收藏的图书交给相关公立图书馆保藏,对我来说是很幸福的事情。”
陈平原(摄影: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钟振彬)
建立有别于传统的“都市美学”
活动现场,不少高校学子和市民朋友慕名而来。在广东省博物馆浓厚的人文氛围中,陈平原与听众们一同开启都市文化之旅。
城市不仅是建筑与街道的集合,更是文化与历史的载体。陈平原从都市研究的角度,探讨城市的文化脉络与人文精神。他鼓励年轻人通过走读城市,发掘城市与人的关系,观照被忽视的城市日常生活场景,建立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都市美学”。
陈平原认为,古迹与高楼,前者代表我们的历史与文化,后者象征我们的技术与财富,共同构成了城市中的“风景”。具体到广州,前有高耸于越秀山上的镇海楼,后有成为广州新地标的广州塔。
陈平原说:“城市看得见的风景值得欣赏,那些不出彩、存于街头巷陌的平常烟火,同样值得关注。”真正的城市生活,犹如中国画里的山水长卷,慢慢展开,方才可赏可玩、可游可居。
陈平原认为:“看一个城市是不是可爱,比的是生活设施、文化氛围、服务意识、审美品位。小巷深处、平常人家,才是一个城市的精髓所在。”
讲座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摄影: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钟振彬)
文学是一个城市有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讲座现场,陈平原强调,文学、艺术是一个城市有文化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谈绍兴肯定记得鲁迅,谈北京肯定会考虑老舍,谈凤凰小城,沈从文的贡献很大。”陈平原称,很多人知道一篇文章、一篇课文、一个作家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城市需要文学,有好作家的城市很幸福。
城市,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具象产物,也是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精神中枢。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4350万人,城镇化率达6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的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日益吸引文学家们从“自然田园”走向“都市印象”,带来催生新体式、新潮流的蓬勃力量。
陈平原认为,人文学者应当走出单纯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要做到对城市历史、城市精神的精准把握。而这些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和严谨的学术精神。“了解不同学科的长处与局限性,才能让城市文化既保住‘家底’,也留住精气神”。
博物馆和书店作为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如何持续活化机能、丰富内涵,并保持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命力是个难题。陈平原提到,走进博物馆实际上是“有门槛的”,“除了儿童嬉闹逛展、网红打卡外,还有教学需要,要让更多真正对历史文化有兴趣、能从中受益的人走进博物馆,这是有门槛的,需要不断地培养公众这方面的能力。”
同时,陈平原认为,书店作为城市精神空间的具象化存在,其价值不应仅仅停留在商业运营维度,“留住城市中书店的灯光,就是坚持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如何才能留住这盏灯,如何更好地经营城市?陈平原呼吁,人文学者应当积极参与回应时代之问,与各方保持对话,守护城市的人文精神。
“希望接下来有更多这样的讲座”
讲座结束后,现场虽未设置签售环节,但听众们纷纷上前围着陈平原,向他请教更多问题并请他签名。
“希望接下来有更多这样的讲座。”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美术专业的郑盈听完讲座后受益匪浅。在她看来,这类文化讲座会唤醒一座城市的深层记忆,让市民朋友或游客关注到城市的文脉、历史,从而真正走进一座城市。
据悉,《岭南大讲堂》将在2025年邀请省内外文、史、哲领域的知名专家莅临举办10场讲座。讲座聚焦社会文化热点话题,以博古通今的开阔视野、跨界融合的专业积淀和切近深挚的岭南情思,唤起市民对于传统与当下的关注与思考,展现新时代岭南之美、传承之责、文明之光。本次活动是《岭南大讲堂》首期讲座,敬请继续关注。
【名家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被原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有声的中国》《未完的五四》等著作4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