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这座永不熄灯的国际都市,红色的士如同流动的血脉,日夜穿梭于大街小巷。然而,在这繁忙车流的表象之下,一场信任危机正悄然扩散。2023年,超过1.14万宗有关出租车投诉背后,是市民游客对这个传统行业日渐丧失的信心。
“要加钱,因为我们空车上来”“你给多少钱”……拒载、绕路、态度恶劣,这些乱象几乎成为部分香港的士的代名词。在庞大的投诉数字背后,最终被执法惩处的比例却仅为3.4%。这一悬殊的比例不仅折射出执法机制的无力,也显现出乘客维权的无奈。
根据香港《公共交通(乘客服务)规例》(第374D章),的士司机若无合理理由拒绝接载乘客、选择不合理路线以增加车资,或在提供服务时态度恶劣,有可能被视为违反规定。相关处罚包括罚款、吊销营运牌照或暂停从业资格。然而,由于取证难度较大,加之现有执法机制的局限,这些违规行为常常无法被及时惩处。
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主席陈恒镔对此直言:“以往即使屡次违规,也依然可以继续开出租车谋生。对于这部分‘害群之马’,我们应该想办法阻止他们。”缺乏有效的惩戒机制,让违规成本趋近于零,正是改革前行业困境的真实写照。
2024年9月,一场备受关注的香港出租车行业改革正式启动。这项新政由香港特区政府牵头,运输及物流局负责实施,并经立法会审议通过,被视为扭转行业乱象的关键一步。其中,记分制度成为核心内容,为每位司机设定15分的初始分值。违规行为一经定罪即扣分,累计扣满10分须参加改进课程,两年内累计扣满15分则会被暂时吊销驾驶执照。
“我们终于有了‘牙齿’。”陈恒镔如此评价这套制度。然而,单靠记分制能否根治乱象,在社会各界存疑。从业30年的李师傅对此颇有感触:“曾因为乘客误解,闹到报警。当时车内没有CCTV(摄录系统),我百口莫辩,即使免收车资并道歉,仍无法平息争端。”
陈恒镔指出:“记分制只是第一步。如果没有完善的证据采集机制和监督体系,即使制度再好,也可能沦为形式。”
为弥补现有执法手段的不足,特区政府计划于2026年前完成全港的士摄录系统的安装,并在2025年底实现电子支付全覆盖。摄录系统由车厢摄录机、行车记录仪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成,用于记录车内对话、交通事故情况及车辆位置数据。这些措施旨在为违规行为提供客观证据,同时保障乘客和司机双方的权益。
然而,这些技术手段也引发了隐私保护的担忧。李师傅提出:“摄录系统虽然对证据采集有帮助,但在隐私方面,政府需要妥善考虑。”如何平衡隐私保护与执法需求,成为改革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
新加坡的士行业的改革经验为香港提供了参考。该国通过分级服务、司机培训以及全面监管,成功在两年内将投诉量减少了46%。尤其是在司机培训和服务提升方面,新加坡的经验凸显了对行业文化的重塑。对此,陈恒镔指出,香港的问题不仅在于制度设计,还在于司机、乘客与监管机构态度的转变。
专营的士车队的引入成为香港的一项新尝试。这些车队提供网约服务、多种支付方式,以及行车记录和客户反馈机制,被认为是行业现代化的标杆。通过这些措施,香港特区政府希望为乘客提供高质量服务,并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夜幕降临,维港两岸灯火辉煌,一辆辆红色的士穿梭于车流之间。他们承载的不仅是乘客的旅程,更是香港的城市形象与尊严。从记分制到电子支付,从摄录系统到服务升级,香港的士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改变。“要重建信任,需要时间,更需要决心。”陈恒镔说。
总策划丨胡泉
总统筹丨蒋铮
统筹丨王漫琪 李国辉 何奔
执行丨彭灏明 彭泽祥
文稿丨梁源
视频丨梁源 戚容源
剪辑丨王满昌
包装|胡斌斌 林丹丹
海报丨胡斌斌
旁白|关朗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