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中国晚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周建平博士,应邀在广州起义纪念馆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学院二十多名师生党员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的专题讲座。
“什么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自信来自哪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周建平博士以斯诺▪埃德加的《红星照耀中国》、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体现的文化力量为切入口,聚焦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维度,探讨文化自信的多维价值,文化自信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近世以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激发了国人对传统文明现代转型之路的重新思考。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伴随着民族救亡与文化启蒙的深入推进,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所实现的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是一场肇始于强烈的文化自觉,并最终依靠强有力的政党政治而完成的彻底的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
周建平结合中外文化制度历史的研究,多年来一线的文化调查,以及文化管理实践的丰富积累,多角度对文化自信的论题进行深入分析。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深深熔铸在历史、实践和民族之中,文化具有物质力量难以匹敌的精神力量。
周建平认为,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伤害。
早在1943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
我们文化自信的回归,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个个胜利而逐渐恢复、重建的。毛泽东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朝鲜战场上战胜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纠集的十多国军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我国政府恢复在联合国成员国和常任理事国席位;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中国女排摘取第一块世界杯金牌到我国成为体育强国,成功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等等,一步步跨越,一次次胜利中,积淀了恢复文化自信的基础与底气。
不论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之坚定、意志之顽强、追求之高尚。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巨人发出新时代的啼声;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一批佳作如电影《跨过鸭绿江》《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上甘岭》;动漫《大圣归来》《长安三万里》《姜子牙》等,无不让人们感受到了高质量文艺作品的力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民众得以共享文化成果。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红色旅游热度攀升。“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国潮国风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
名家讲经典,经典咏流传,中华文化日益彰显强大魅力、展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心打造高质量的民族艺术精品,塑造好人物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周建平提出四点突破:一是文化自信新高度,二是演绎故事新维度,三是艺术凝练精纯度,四是科艺融合创新度。
师生们表示,周建平博士“把理论变成讲故事,用故事承载思想,用思想激发情怀”的演讲方式,体现深厚扎实的研究,秉承田野调查的学风,深入浅出、耐人寻味的独特表述,热血沸腾、激情涌动,满满的正能量催人奋进。(记者 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