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郭子扬 李可欣
11月9日,伴随着百年校庆的临近,中山大学迎来了热闹非凡的周末。中山大学校史馆、博物馆正式开馆,向公众开放。
记录全国高等教育变迁史缩影
“校史馆不仅仅是一座展示校史的建筑,亦是研究与活化校史资源的基地。对于中大人而言,校史馆更是共同的精神殿堂,是中大精神在百年时光中熠熠生辉的见证。”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在校史馆开馆致辞时说道。
“校史馆不是‘储藏室’,而是百年中大精神的传承,是中大百年教育实践的重要记录载体。”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表示,希望通过校史馆了解中大的真实历史,更好体会历史背后中大深刻的办学精神与教育灵魂。
据了解,中大此次打造校史馆耗时近四年,建筑选址康乐园格兰堂,乃中大南校园内地势最高处,由原重要办公建筑改造而来。
徐俊忠介绍,校史馆正尝试推出面向中大学生的讲解方案,以求更好地凝结中大百年历史精髓、实现新一辈中大人的精神体认。“期待校史馆能够成为传承学校优良学风与校风的精神圣地,也成为青年学生研学的基地。”
步入校史馆的首展区域,可见中大创校初期的重要文物——创校大典中的珍贵照片和孙中山先生所题写的训词。校史馆通过“中山手创”“人民中大”“勇立潮头”“星辰大海”四大板块串联讲述中大百年故事。历史档案、大家手迹、照片影像等物件琳琅满目。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告诉记者,此次校史馆的一大亮点,还在于以学术发展历程记录中大校史,彰显了“中大的底气”。沿校史馆内阶梯而上,中大丰富的学术成果、科研成绩等悉数在案。校史馆内亦收录有周培源、杨振宁等诸位大师对中大科研工作的盛赞之词。
百年校史研究首期工程《资料汇编》发布
当天下午,由中大师生组织编纂的《中山大学校史资料汇编(1924-1950)》(以下简称《资料汇编》)在中大怀士堂举行发布仪式。
据了解,中山大学于2020年1月18日决定启动“百年校史研究项目”,由中大博物馆(校史馆)负责,组织校内专家与师生形成校史专项研究团队进行校史资料的收集,推进校史研究。经过四年多的搜集、整理、编纂、编校等工作,在世纪华诞的前夕,百年校史研究的首期工程《资料汇编》正式发布,总字数达3460万,全书分27册共60本。
该套书籍以编年体的形式,汇编了中山大学历史时期的规章制度、人事任免、经费筹措、教学管理、学术科研、学科建设、抗战迁徙、师生风貌等方面的历史文献资料,重在凸显中山大学的历史地位、办学定位、学术创新、教学特色,以及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重大、重要、转折、节点意义,并能反映学校红色血脉的史事等。从中可以管窥风云激荡的历史背景,映照1924—1950年间中国大学的生存困境、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山大学的使命与担当。
打造“教学型博物馆”
11月9日晚,中山大学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此次开启的中山大学博物馆以服务教学为核心使命,致力打造教学型博物馆。馆内已建成生命与健康教学展厅、陶瓷教学展厅,展陈独具创新意义。另设有中大文物专题展,彰显中大多领域的开创性及奠基性贡献。
据了解,中大从建校伊始就注重实践教育,强调实物教学,重视标本采集。先后建成孙中山纪念馆、人类学博物馆、地质矿物博物馆、生物博物馆、医学博物馆、校史馆以及纪念故居等各类场馆。为统筹整合全校各博物馆、纪念馆及相关藏品,有效发挥大学博物馆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特色和优势,2018年,中大成立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机构,并在广州校区南校园筹建博物馆新馆。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介绍,这座博物馆是一座主要按“第一课堂”的创新思路建设的“教学型博物馆”。根据教学需要,尤其是本科基础课程教学需要,博物馆已组织校内41个院系共约380名教师共同策展,众多学生参与其中。教学型博物馆的创新,在于打破传统展陈与课堂界限,将教学知识体系化呈现、展品教具化开放,把教学展厅打造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满足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的博物馆式教学空间,服务人才培养。“它在策展理念、展陈思路及呈现手法上,都具有重要创新意义,这既是对博物馆展览现有认识的突破,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探索。”高松说道。
100张图片串珠成线 讲述世纪中大故事
为挖掘新闻档案中的校史故事,激活校史的育人功能,“山高水长——新闻里的世纪中大”图片展在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同步开展。本次展览甄选中山大学百年历程中的100张新闻照片,以新闻纪实视角全景展现学校的发展和变迁。部分珍贵图片也是首次集中展出。
据了解,此次图片展历时6个月筹备,从中大办学百年来主流媒体记录下的8729张新闻照片中精选出100个精彩瞬间,以期深入挖掘新闻档案中有代表性的精彩故事,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展示中大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发展成就。图片展以时间为轴,从社会视角出发,以校史大事件为线索,生动呈现了中山大学自建校以来在不同时期始终坚守振兴中华的办学初心,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文化传承等方面展现的中大担当和作出的中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