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企业数字化发展深调研】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图/受访者提供
日前,以“数实融合 链式转型”为主题的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50人会第五次圆桌会在佛山成功举行。“链主”企业如何以“链式转型”,增强上下游企业的数字化意愿和能力?数字化如何服务于企业决策,甚至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50人会成员单位、重点行业制造企业、数字化供给方以创新实践给出答案。
抓住制造业本质
让数据为企业的运营决策服务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曲晓杰表示,广东正在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重点实施“链式转型”模式。美的集团有上万家供应商,以订单为重要牵引,带动供应链参与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对于链主和供应链企业来说是协作多赢的。广东有很多类似的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转型的实践经验,接下来要将广东企业的优秀做法凝练出来,在全省加以复制推广,提升数字化转型质量效益和整体水平。
“企业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经营体,而是处于业务的关系链条之中。真正的竞争存在于供应链之间,而不仅仅是在企业之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发言中指出,和谐稳定的供应链生态能强化产业链的健壮性、自主性以及弹性,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而构建这样一个供应链生态,关键是需要数字化供应链,能够做到数据可视化,从而实现上下游的协同和灵活决策。
50人会专家、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震认为,业务的数据化,是通过硬件设备将原先无法量化的细节,整合成可视化的数据,“这是必经阶段,但我们要追求数字化的‘高级阶段’,也就是数据的业务化,有了这些数据以后,要怎样为整个企业的运营决策服务”。
在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张震建议,要围绕大湾区制造业复杂网络,打造数字化转型的“湾区标准”“湾区模式”;提升产业集群的链式构成和技术水平,探索广东经验和湾区标杆;此外,还要创新以产业链、产业链集群、区域数字化转型为重要内容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链主”传送经验
打造富有韧性和可持续性的供应链
当前,广东正以“链长+链主制”为引导,培育、壮大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而“链主”作为产业链创新链的“领头雁”,在强化产业协作、赋能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美的集团企业数字化平台应用中心总监周晓玲介绍:“在企业内部数字化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我们发现价值链上下游库存信息没有拉通、物流配送不准时等问题比较突出,希望通过产业链的数字化变革,来打造一个具有弹性、韧性且可持续性的供应链。”
作为广东制造业龙头企业,美的于2022年开始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建设以厨房电器为链主的家电产业集群和以威灵电机为链主的机电产业集群,两个集群各自搭建了产业集群平台,目前接入的供应商设备已经有1000台上下,有几百个开发者以及几十个工业模型的应用和推广。
“在过去,我们跟供应商之间更多是一种买卖关系,现在不一样了,要共同面对用户以及消费者千变万化的需求。”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DO张小懿介绍,美的在输出数字化经验方面,一是进行知识能力和方法论的输出,例如企业多年沉淀的MBS精益管理理念,二是对供应商免费开放供应链数字化平台,三是利用美云智数的软件和库卡的硬件等,为企业提供深度转型方案。
解决技工依赖
数字化服务商为行业“诊脉开方”
博依特智能创始人兼董事长李继庚表示,造纸、建材、化工等流程行业高度依赖于老师傅的经验,即专业技能和常识;由于老师傅越来越稀缺,他们利用AI技术对流程行业进行工艺优化,却发现数据只涵盖了专业技能,而没有沉淀常识,不能完全取代老师傅来进行决策,“数据还是很关键的,以后不缺算力和算法,缺的一定是数据,未来的趋势是大模型加上决策性AI一起来进行工艺优化”。
“现在的数字化转型基本上解决了设备自动化、物料管理信息化以及产业链协同等问题,但有一个问题更加明显,就是人才的缺乏。”深圳模德宝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成亚飞认为,无论是流程型行业还是离散型行业,如何解决对技工的高度依赖、技术培养靠基业传承和人才培养周期长的问题,是今天数字化转型最主要的深层逻辑。为此,他们建立了产教融合基地,来加速模具行业数字化转型。
供应链数字化,除了能为传统行业解决现实的痛点,也为一些企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基础。
Xbotpark共享工厂董事周海鸣介绍,现在的制造产能基本上是面向产量大的企业,而科创企业从产品定义、打样、小批量迭代到规模量产,哪怕最终量产的产品能够成为“抢手货”,但都必须经历前面这个痛苦的阶段。为了解决这些企业量产痛点,他们提出了共享工厂的概念,围绕六个通用制造领域进行布局。“我们的生产线有分布式和集中式的,分布式是供应链企业的剩余产能,集中式就建立在我们的机器人基地,方便科创企业随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