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大美岭南|江门鹤山彩虹古道:坐石为君 对景成诗
  •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 作者:魏琴、陈卓栋、黄铁安
  • 发表时间:2023-07-19 10:45

策划统筹/魏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麦和幸 谭耀广

视频素材提供/欧蕊荣 麦和幸

视频剪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魏琴 黄铁安

海报设计/蔡红

【编者按】 行于山峦中,回眸来时路。羊城晚报《大美岭南》第59站走进鹤山市宅梧镇彩虹古道,古道横跨皂幕山东西两侧,全长约15千米,海拔高度660米。“虬蟠千仞,如一道长虹架往双桥”。

“五色云间是彩虹,嵯峨掩映夕阳中。”每个鹤山人心中,都有一道“彩虹”。彩虹岭上彩虹古道,流传多少故事。正如著名华侨、爱国民主人士宋森所言,“不到彩虹岭,不算鹤山人”。

大美鹤城万和社营村 欧蕊荣 摄

彩虹古道遗址 欧蕊荣 摄

每个鹤山人心中,都有一道“彩虹” 欧蕊荣 摄

鹤山首任县令黄大鹏在彩虹古道中段路旁,亲笔刻石“彩虹岭”三字 麦和幸 摄

回望先祖来时路,一条古道、数座石屋。300年前,粤东客家人几经波折,最终定居于皂幕山间。坪山村、五爪营、横坑、南洞、龙团、小官田、北芬、殷洞……17条客家村散落于高山密林之间,黄、罗、邱、蔡、赖等姓在此开村、垦荒、种茶,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自此,客家歌声处处闻。

300年前,粤东客家人几经波折,最终定居于皂幕山间 欧蕊荣 摄

宅梧选田村美景 欧蕊荣 摄

“嵚崎险仄,鸟道一线”。鬼斧神工的险峻,难不倒吃苦耐劳的先民。“开基建县擘图初,垦辟艰辛汗湿锄”,鹤山首任知县黄大鹏高瞻远瞩,“捐金钱,募丁壮,从山径中刬削平坦,就其势之折旋而为路,凡三十里而达其地。”凿险昔能开鸟道,通幽今已辟蚕丛。一条便道,沟通双桥及鹤山县城。“向之纡回绕道朝发而夕始至者,今则竭一日之力即可朝出而暮归矣。”

鹤城万和松新村风光 欧蕊荣 摄

彩虹古道掩映在崇山峻岭中 麦和幸 摄

客家先民沿着这条山道,于险峻处谋生,亦将无限风光尽纳于胸襟 欧蕊荣 摄

虬蟠千仞,如一道长虹;藻彩缤纷,别开生面。客家先民沿着这条山道,于险峻处谋生,亦将无限风光尽纳于胸襟。“第见树木丛生,怪石林立。松风欤,泉声欤,鸟语欤,自然天籁,沨沨入耳。崇巅结亭,极目视之,左双桥,右县治,一邑之胜都收眼底。”

宅梧白水带村美景 欧蕊荣 摄

彩虹古道为东西走向 麦和幸 摄

古道周围有彩虹玉玺、犀牛望月、嫦娥奔月等天然景点;附近有石寨下、流白水等千尺飞流,燕尾岩、鹰嘴岩、钓神坑等深谷。奇险至极,群山起伏,沟壑阴森,且气候变幻无常。明代许炯经过此地时,就有“参天黛色三千丈,锁地烟霞十二重”之作。天然洞穴、人工石室、走兽飞禽、奇藤异树皆引人入胜。

鹤城与宅梧交界的鹰嘴石 麦和幸 摄

如此天然佳景,引后世文人墨客留下多少篇章。然而,“暮雾横锁千山翠,西日斜生一额风”等句,却难比“双桥落彩虹”之精彩。随风随雨过山巅,此山此道,以“虹”为名,正合风雨歇息,大地初晴之美意,预示鹤邑凌云、奋翼千里之前途。“山径既开,地脉联贯,呼吸可以相通,指臂亦即援应,抑又此都苍生之福也!”

在鹤山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锦飞眼中,一条彩虹古道,沿路奇石皆是故事。在古道分岔路口的交界处,先民“坐石为君”,树立问路石,“左边下路白水带,右边上路往宅梧”,路标为记,给一代代行人指路,见证了一代代鹤山人筚路蓝缕的创业征途。

约15千米长的彩虹古道,单程跋涉需3个小时 麦和幸 摄

此外,古道一段路边凸出一块岩石,往上看神似犀牛,因而被命名为“犀牛望月”。“犀牛望月”附近有一宋代墓葬,墓主为宋朝先人李瑶冈。墓前石板桅杆夹上碑文清晰可见, “乾隆乙卯恩科会试中式第六十五名进士李实立” “乾隆癸卯科乡试中式第十四名举人李幹立”“道光丁酉科乡试中式第五十一名举人李其仪立”,寥寥数字记录当地鹤山当地李氏家族功名者多,显赫者众。

自然天籁 欧蕊荣 摄

岁月流逝,彩虹古道饱经风吹雨打,一石一阶都透露着古朴和沧桑。先贤虽逝,石上青苔复绿,如今又是气象一新。三五知己共游古道,在回味彩虹古道耐人寻味的历史同时,欣赏沿道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呼吸大自然的新鲜气息,一切心烦气躁的事也会顿时抛诸脑后,让整个人倍感心清气爽。

相关稿件
粤ICP备2023008654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