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丘锐妮
“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扛起传承推广陶瓷工艺的使命担当。”日前获评2023年第二季度敬业奉献类“广东好人”的丘汉松如是说。1990年,出生于陶瓷工匠家庭的丘汉松从父辈手中接过画笔,在最熟悉的陶瓷上书写着对陶瓷的热爱,从此在家乡梅州市大埔县扎下了根。
3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创新发展陶瓷产业;与此同时,作为行业“老师傅”的他积极培育陶瓷技术人才,大力推广陶瓷工艺,曾获得“梅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潜心钻研,创新发展陶瓷产业
沿着蜿蜒山路,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梅州市大埔县桃源镇的广东昌隆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设计总监丘汉松正细心地在陶瓷上画着花鸟图,几笔勾勒,图画便栩栩如生。即使从事陶瓷绘画和造型设计已经30多年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
“我是大埔人,家乡盛产陶瓷,家里的长辈也是从事陶瓷生产的,所以我从小就接触和了解陶瓷,也喜欢陶瓷。”丘汉松说。自工作以来,丘汉松扎根山区,潜心钻研,在陶瓷绘画、造型设计上不断深造,他尤其擅长工笔釉下青花。“他的作品线条非常流畅,韵味十足。”广东昌隆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员工郭梅芬说。
除擅长的“釉下彩”工艺外,多年来丘汉松积极参与其他工序的改进。“陶瓷产业是传统产业,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新和科技,只有不断创新和提升科技水平,才能更好降低人工成本,同时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丘汉松说,当年薄胎在日用瓷器上应用很少,而且传统薄胎瓷器难以实现边角全釉。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几年前丘汉松带领团队坚守在生产第一线,细心钻研,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该团队逐步完善了19个全新的“全釉薄胎陶瓷生产工艺流程”,并掌握纳米强化技术、烧成添加剂技术、全釉技术等三项关键技术,生产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薄胎瓷器。这一成果获得广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并填补了我国“薄胎瓷”生产工艺的空白。此后,丘汉松又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创新,2012年至2022年期间,他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奖项及荣誉共60多个。
培育人才,传承推广陶瓷工艺
“这一笔可以这样画……”在丘汉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丘汉松正耐心地指导同事进行“画瓷”创作。“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培养、留住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对陶瓷产业的传承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大埔陶瓷的技术人才出现了断层,学习陶瓷绘画和设计的年轻人占比不高。2018年,作为行业“老师傅”,丘汉松创建了“丘汉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养新生力量。如今,一支12人、平均年龄40岁的技术团队已成为该公司推动陶瓷技艺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丘汉松老师不仅对工作一丝不苟,还经常指导我们创作,帮助我提高技术水平。”广东昌隆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林流声说。
此外,丘汉松带头创建了大埔县昌隆青花陶瓷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依托研发平台和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公司10多名技术骨干进行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和打造自主品牌, 2018、2019两年间,研发成果转化13项,科技创新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节能降耗节约资金达500万元。
与此同时,该研发平台还通过举办陶瓷基础知识、陶瓷实用工艺技术等陶瓷技术、工艺培训班,组织陶瓷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交流会等,为当地陶瓷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培训服务。
梅州的制瓷历史悠久,在当地人的勤劳实践中诞生了许多精美独特的陶瓷产品,积淀了丰富深厚的陶瓷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陶瓷文化,丘汉松又有了新计划:“我希望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陶瓷制作工艺和陶瓷文化。”他计划开展一个陶艺体验班,让青少年通过体验陶艺活动,培养对传统陶瓷工艺的认识和兴趣,并从中领悟陶瓷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