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春炜
图/胡强明
6月18日,“越赏非遗 秀美新彩”2023年越秀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之传承专场在广州市工人文化宫顺利举行。活动通过非遗大师作品展、非遗体验营、非遗文创市集等形式,为传统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彰显中国工匠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同时以非遗工艺衍生产业,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薪火传承,守正创新,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世上稀”,开幕式上,一首由大南路小学学生们表演的粤曲《荔枝颂》正式拉开了活动序幕。随后,广州榄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向大南路小学赠送作品集和《非遗玩家·榄雕》系列丛书,亲自向到场小朋友传授榄雕知识和技艺。活动当天恰逢父亲节,市民朋友前来参加榄雕亲子体验活动,跟非遗大师学习指尖上的传统文化,共享非遗之乐。
作为广州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州榄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艺享誉中外。活动现场展示了一件拳头大小的“宫灯”摆件《镂空吊链宫灯》,作品是广州榄雕与广州牙雕两个非遗项目的跨界合作而创作,整个宫灯由七条采用镶嵌技法做成的榄核链条吊起来,每条链条均耗费超过10个乌榄核才能雕成。
当天恰逢作者曾昭鸿从艺50周年,他说:“广州榄雕承载了岭南人的情怀和文脉,半个世纪的榄雕创作,我对这项非遗心存热爱,久久不息,我觉得有责任把这项流传千年的技艺传承下去。我们非遗传承人,要坚守非遗传承之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曾昭鸿的儿子曾宪鹏也接过父亲手中的刻刀,父子传承,匠心传递,继续雕琢这乌榄传奇。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曾宪鹏说,明显感受到广州街道对于非遗传承的热情,“前些年,大家还对我们父子的榄雕比较陌生,如今,他们已经可以分辨出我和父亲不同的创作风格。”他说,他们愿努力将榄雕技艺给新时代的少年学子们学习体验,为非遗技艺注入了更新鲜的血液。
越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区内大力推进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注重培育非遗人才,特别是突出非遗在校园,出版《非遗玩家》系列教材,“以文化传承浸润童心”。
文化搭台,商贸唱戏,描绘共同富裕新图景
活动现场还开设了非遗展览、“我在越秀玩非遗”系列体验活动和“玩转非遗”市集,集中展示榄雕、手掌画、玉雕、打铜、铜印制作、广绣等非遗技艺。市民可与非遗大师进行互动交流,亲手创作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在“玩转非遗”市集,设置了20多个展位,展示展销非遗文创、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等。尤其受到大家欢迎的是榄粽,市民刘女士表示:“这个文创产品很有新意,乌榄肉入粽,核用来雕刻,我第一次吃到榄粽,觉得很好吃,端午节马上到了,刚好买点手信带回去给家人尝尝。”
越秀区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全面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积极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新模式,让非遗迸发新活力。同时因应非遗项目特点,鼓励衍生产业培育壮大,赋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在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上稳步向前。“我们深入从化区三百洞村、罗定市金垌村等乡村开展消费协作和产业帮扶,使帮扶产品向商品转变,推动城乡要素双向高效流动,助力乡村振兴。”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介绍,“广州的增城、从化盛产乌榄,榄雕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此,除了榄粽外,以当地的乌榄树为原材料制作的古榄馨香小凤饼、‘花千树’榄香薰油及榄香牛奶皂等文创也有不少,大家可以在活动期间购买到这些产品。”
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实施,越秀区将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向街道、社区、城中村延伸,发挥文化精神推动力,以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塑造城乡新风貌新气象。
端午节期间,越秀区还将在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设置“越赏非遗 秀美新彩”2023年越秀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分会场;在越秀公园举办非遗在景区——广州龙形拳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