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张豪 邹丽珍 何昱
科技的根本是为人类带来福祉。
5月23日,随着最后一场分论坛的结束,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落下帷幕。
为期四天的论坛,群星汇集。包括诺奖获得者5人、海内外院士61人,国际组织、协会、学术机构代表27人在内的各路科学界菁英汇聚于此。
本届论坛围绕基础科学、前沿科学发展进行学术研讨,如在高能物理分论坛展示我国对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的大科学装置部署与国际合作的成效;在生物健康、海洋科学分论坛展示国家科研发展的实力;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讨论前沿科学发展,体现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成果以及科学研究对人类命运的推动作用。
1场主论坛、15场分论坛,人工智能、纳米科技、高能物理、生物医药与健康、信息与通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重要领域的精彩分享,为公众带来了一场科学盛宴。
回顾诸多精彩议题,科技带来变革,变革造福人类,是核心话题之一。
“mRNA(信使核糖核酸)在遗传性疾病、肿瘤以及各种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的应用,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高福在论坛上呼吁,社会要关注mRNA新技术,它将带来生物医药革命性的变革。
如何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玉如在论坛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大湾区的优势,加强跨领域、跨地域以及跨体系的合作,集聚三地以及国际科技创新力量,共同推动老龄化研究与应对措施的发展,为国家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需求贡献力量。
随着ChatGPT的出现,人工智能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如何迎接AI时代的全面到来?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说,人类已经站在了新技术革命的边缘,如同ChatGPT的出现那样,将会对社会和经济带来颠覆式的变化。
ChatGPT带来的社会影响还不明确,如何应用好这项技术、打破数据壁垒是今后要思考的问题。
“去拥抱ChatGPT,这是我们人类智力提升的一个机会,技术的进步倒逼着人类智力的开发。”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想象一下我们能够建造一个机器,像人类一样慢慢生成智能,像婴儿一样开始,像婴儿一样学习。相信我们已经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秘书长李世鹏表示。
无数的行业都将被通用人工智能(AGI)所改变。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常务理事王孝宇一语道破天机:人类距离实现AGI从来没有如此接近,与人相关的AI能力都在加速发展,而AGI带来的产业变革才刚刚开始。
“将来要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超算网络,不仅仅连通各个设备,还将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让用户在研发AI应用时,无须再投入海量硬件。”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振南如是说。
“人工智能技术在我们医院里早已有所应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长卓业鸿对此深有感触,“眼底一拍照,眼病早知道。通过人工智能机器,我们可以自动为眼科病人生成初级诊断,在此基础上再给专科医生判断,提升诊疗效率。”
科技无国界,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需要全人类一起携手进行合作。论坛专门设置了国际组织与全球合作分论坛,强调通过国际协作解决共性问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丹尼尔·科曼强调了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的重要性。他表示,综合的解决方案以及社会和文化赋能,可以显著加快深度脱碳以及社区和生态系统恢复的进程。
言犹在耳,让人回味。
作为大湾区最高规格的科学盛会,大湾区科学论坛落地广州南沙,有其深意。
广东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聚焦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2022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全省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26%,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广东已成科技创新的热土。
热土之上,蓬勃生发科技之树。
今年的大湾区科学论坛已落幕,而科技造福人类的征途脚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