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各分论坛举行,亮点纷呈
羊城晚报记者 李钢 张豪 邹丽珍 何昱
5月20日,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正式开启,各分论坛相继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知识产权支撑高质量发展、粤港澳科技合作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对接等议题,分享观点,展开讨论。
建立粤港澳大科学装置共享平台
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旨在聚焦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邀请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围绕“粤港澳科技合作创新,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主题,共谋湾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席、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在致辞中提出,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要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大湾区科技创新优势、激发粤港澳三地创新活力,在科学和产业间架起一座沟通合作的桥梁,推进跨领域、跨区域科技交流与协同创新迈上新台阶。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提出,要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粤港澳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名额,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创事业。她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要拓宽国际视野,引进国外科技人才,在经费、配套设施、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等方面予以保证;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像培育种苗一样培育人才,并且加强推广科普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对于进一步促进粤港澳科技协同创新发展,任咏华提出对港澳地区开放基金委优青(海外)项目和国家杰青基金项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专项基金;将港澳高校纳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化产学研互补,转化基础研究为创新产业等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材料研究院院长俞书宏则提出,大科学装置相继落地,将加快促进科研要素互联互通,全方位提升整体协同创新水平,促进大湾区科技协调发展。他认为,要统筹用好粤港澳三地优质科创资源,建立粤港澳大科学装置共享平台,不断提升设施开放、仪器利用率和信息化水平,逐步减少各类重要科研设备和资源跨境使用限制。探索设立粤港澳一体化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为科研资金“过境”开辟绿色通道,促进科研资金高效聚集与融合。同时,要推动三地科技部门与创新企业互联互通,深化产业现代化技术研发合作,促进新兴技术产业优势创新机构资源共享,推动广深莞带动其余城市,实现紧密协作、联动发展。
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颜宁在分论坛上介绍了深圳医学科学院近期的建设情况。她表示,在未来,深圳医学科学院要有200个相对稳定的课题团队,覆盖8个主要的健康研究方向。
“培养既懂临床又懂科研的下一代医学科学家。”颜宁认为,以专项资金为指挥棒来打通“科”和“医”,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包括人才提升型、前沿探索型、临床研究型、应用转化型四类,用于打造医学科学原始创新高地,发展新型生物技术,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加速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推动生物医学转化,为将深圳建设成有影响力的生物医学中心城市提供支撑。
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由华润集团主办,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表示,举办此次论坛旨在聚焦科技与产业,为粤港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搭建新的桥梁、组建新的平台。粤港澳大湾区是华润产业投资的重要之地、科技创新的理想热土,华润将与粤港澳科学家和湾区各界人士一道,围绕湾区所需、发挥华润所长,共享粤港澳协同发展新机遇,为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积极贡献华润力量。
努力将南沙科学城打造成第二个中关村
在南沙科学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分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围绕“聚焦科产城人融合 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主题分享真知灼见,为南沙科学城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据介绍,南沙区科学城按照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立足“一体两翼三支点”的空间布局加快建设。目前,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南部组团即将投入使用,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已经动工建设,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探船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加快推进,为区域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南沙的创新主体正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1.23%,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增长33.3%,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数量分别占广州全市的1/5和1/3。最新入选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系列榜单企业达25家,研发投入强度达5.45%,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培育了新动能。”广州市南沙区委副书记、区长吴扬说,南沙在协同创新方面也取得一定突破,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正加快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香港分部正深化跨境科研合作。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核心,健全产学研用的协同攻关体系,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仪器设备、科研成果共建共享。
吴扬表示,接下来,南沙将加强与广州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区域的联动发展,携手港澳构建通融的创新生态,在科技人才跨境流通、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创新成果跨境转化上先行先试,助力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
在分论坛主旨报告环节,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原副司长邹勇以“高质量规划和建好南沙科学城”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建议,南沙科学城应积极借鉴北京中关村30余年发展的成功经验,要充分认识南沙科学城建设的难点和堵点,坚定不移实现南沙科学城的战略定位,高质量推进南沙科学城建设,努力打造形成“北有北京中关村,南有南沙科学城”的双头雁格局。
南沙科学城发展蓝图的谋划者、起草者,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表示,南沙科学城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南沙科学城应重点关注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
目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大装置大平台都已落子南沙。“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在开采使用方面还可能会有很多新的发现、新的可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推进南沙科学城不仅仅只讲科学问题,也要从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创造等方面思考,打造成为一个综合性区域。”穆荣平说。
要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生成式AI
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对接分论坛上,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表示,当前正处于由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和引领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沿,对人才的需求规模持续扩大,不仅需要普通高校培养设计研发方面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大批制造、装、调、操作、运维等技术型人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介绍,现代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培养四类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数字工匠人才,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内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组织19大类专业相关领域26位院士和专家学者,深度指导和参与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为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供了前瞻指引。
在知识产权分论坛上,针对当下热门的生成式AI工具,知识产权法专家提出,要像对待婴儿一样来对待生成式AI。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丛立先说,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投入实践和应用,并且已经产生了实际的知识产权问题。“我们对待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问题,既不要过于宠爱,强调它的特殊性,也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要像对待婴儿一样,需要抚育,更需要监管和看护。”
丛立先认为,从版权的角度来看,生成式AI是一个人类创作作品工具,而且是非常聪明的划时代工具,它所生成的内容应该受到版权法的保护。而其中的一个关键争议点是,生成式AI需要使用大量别人的作品。而且,它只有大量地使用别人的作品,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因此,在生成式AI使用作品时要给它创造便利,它生成的作品要给以适当的保护。
“未来的版权法要思考,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中的合理使用问题,并制定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则,只要AI不破坏根本性规则,就要给它机会,让它不断成长和学习。”丛立先说。
激励女性科技工作者贡献“她智慧”
本次大湾区科学论坛还新设了“众里寻她”女科学家分论坛。该论坛以“她智慧,点亮科技之光”为主题,搭建女性科技工作者沟通对话的高端平台。多名不同领域的杰出女科学家作主旨演讲,共同传递对科技女性成长的关注,以激励更多青年女性从事科技工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在论坛上表示,心理健康研究发现,女性在青春期过后抑郁的风险是男性的两倍,原因之一是女性更容易低估自己。当其展示的工作能力水平相当时,女性更容易认为自己做得不那么好。她结合自身经验进一步谈道:“我有时候有拖延症,拖延症背后是因为对事情有追求,但同时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后来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追求完美,降低一点自我标准,你已经足够好了’。”
北京大学-亚太经合组织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郑晓瑛发表了以“女性科技能动力提升与赋权”为主题的主旨报告,分析研究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女性科技能动力的诸多因素,并分享了对策方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林秀则带来了“释放女性能量,助力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报告,详细展示了其团队近年来主导的国内外性别视角的交叉研究及其成果。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黄惠以“面向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图形技术”为题,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智能图形方向上的研究工作和思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的主旨报告主题为“青藏高原江河源区水沙变化”,详细介绍了关于青藏高原河源区水沙变化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