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侠影·咏春》首演 中国歌剧舞剧院供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江轩 谭耀广
日前,由江门市委宣传部、鹤山市委宣传部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共同出品的音乐剧《侠影·咏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首演,随后该剧将开启全国巡演。
十多年来,咏春题材影视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但作为咏春宗师梁赞故乡的江门,在这些作品中却难获“流量”。记者注意到,江门此次与中国歌剧舞剧院携手推出精品,有望改变“咏春热、江门冷”的局面,借助咏春这一武术品牌提升同中国著名侨乡相匹配的城市显示度。
《侠影·咏春》更有“五邑”味
2008年,电影《叶问》上映,咏春拳热度持续高涨,相关的影视艺术作品也接连不断。记者发现,音乐剧《侠影·咏春》是其中“五邑”味道最浓的作品。
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形容,音乐剧《侠影·咏春》“诞生于江门,发光于北京”,它由江门市委宣传部、鹤山市委宣传部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出品,得到江门市文化强市专项基金扶持。以往的咏春题材作品大多关注叶问生平事迹,而《侠影·咏春》则聚焦于叶问的师祖、祖籍江门鹤山古劳的咏春宗师梁赞,挖掘鹤山梁赞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IP。
鹤山市委宣传部人士表示,咏春拳始于严咏春,衍于梁赞。梁赞是咏春拳集大成者、一代宗师。如今,古劳被海内外咏春弟子奉为发源地。
据悉,音乐剧《侠影·咏春》在创作过程中,剧组多次前往江门鹤山等地采风,感受独特侨乡风土人情。他们向咏春拳传承人学习拳法,加深对咏春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扎根生活,不断感受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平民英雄的民族精神,为剧目排演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映舞台上,渔舟点点、荷叶田田,悬壶济世的医馆,烟火气息浓厚的茶摊……一幅旖旎多姿、韵味无穷的古劳水乡画卷随着剧情缓缓展开,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五邑侨乡风情。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音乐剧《侠影·咏春》是江门文艺精品创作的重点项目。作为新时代推进侨都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实践,创编《侠影·咏春》将成为建设江门高质量文化强市的一次重要创新。
鹤山古劳的梁赞宗师立像 古劳镇供图
“赞先生”诠释“侠之大者”
记者了解到,音乐剧《侠影·咏春》讲述的是咏春宗师梁赞研究创立鹤山偏身咏春拳,用中华传统武术振奋民族精神的故事。
鹤山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介绍,在鹤山,一直流传着梁赞宗师行侠仗义的民间故事,如向黄华宝及梁二娣学艺、用棍法降服黄飞龙等。记者注意到,在这些民间故事基础上,音乐剧《侠影·咏春》把剧情置于建立在晚清列强欺侮中国、洋人贩卖华工背景中。剧中,梁赞以梁德荣之名出现。他是医馆的大夫,师父梁二娣是红船艄公,师妹琴心是粤剧名伶,还有沉默寡言的杂役、聪明机智的伙计、混迹街头的浪子、满脸凶相的屠夫……在平凡的岁月中,他们藏起一身武艺、隐于市井。但面对国家危难,他们挺身而出,扶危济贫,锄强扶弱,而梁赞更是决定开宗立派,体现了平凡的中国人作出的不平凡的选择。
编剧谷依曼表示:“音乐剧《侠影·咏春》讲述咏春宗师梁赞先生的故事,他在一招一式中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正是对梁赞人生的一个生动诠释。
古劳偏身咏春拳传承人冯家辉表示,《侠影·咏春》音乐剧开了一个好头,通过音乐剧更好地呈现了咏春精神,让更多人了解鹤山梁赞咏春。
音乐剧《侠影·咏春》剧组前往鹤山采风并练习咏春拳 何雯意 摄
联手创作精品提升城市知名度
用五邑题材做出侨都武术文化盛宴,彰显江门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手的成果。
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江门致力于从侨都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联合国内外的优秀文化艺术创作团队开展艺术创作。而中国歌剧舞剧院是中央直属院团中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艺术剧院。更重要的是,此前在鹤山梁赞咏春文化节中,中国歌剧舞剧院已与鹤山结缘,创编咏春题材旅游演艺项目。双方的强强联手,可谓水到渠成,相得益彰。
据悉,《侠影·咏春》首演得到了各方好评,并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央广网、中国网等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业内专家指出,音乐剧《侠影·咏春》的创编,将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咏春精神、讲好咏春故事,进一步打响“鹤山梁赞·世界咏春”文化品牌,提升江门、鹤山的知名度,让全国、全世界人民认识和读懂江门。
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表示,当前,江门正在打造“10张城市名片”,塑造新的“城市人设”。这次三方合作打造音乐剧《侠影·咏春》,是以文艺创作的力量来讲好江门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进一步擦亮“华侨文脉的传承地”名片。接下来,将大力推动该剧的巡演工作,力求将该剧打造成为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精品项目。同时,组织开展“国际武术节”等系列活动,努力提升同中国著名侨乡相匹配的城市显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