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统筹/魏琴
文、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丘锐妮
海报/蔡红
【编者按】“百年倏忽如弹指,昨日庭花烂熳开”。梅州侨乡村毅成公家塾,于百年前栽种了两棵鸳鸯银杏树,一棵白玉兰树。白驹过隙,花开花落,塾里的人来了又去,迎来了如织游人。羊城晚报《大美岭南》第50站走进享有“中国最典型的客家围屋古村落”的美誉之称的梅州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作为“中国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侨乡村“村如其名”,它是著名的华侨之乡。这里走出了潘立斋、潘祥初、潘君勉等一批近代知名华侨企业家,培育了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著名经济学家潘汝瑶等人。(魏琴)
暮春时节,梅州市侨乡村绿意正浓,沿着蜿蜒小河漫步,淅沥细雨夹杂制作清明粄的青草清香,氤氲雨意湿了游人衣,勾起游子思乡意。
侨乡,是梅州“华侨之乡”的一个缩影。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它曾走出一批又一批华侨,这些华侨又带着炽热的爱国怀乡之心回来建起大屋,侨乡村便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客家建筑群落,是客家古民居建筑的天然博物馆,享有“中国最典型的客家围屋古村落”之美誉。
这里有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116座,其中,较大型和保存良好的围龙屋38座,以南华又庐、承德堂、毅成公家塾、德馨堂、东华庐和荫华庐最为典型。
围龙屋、横堂屋、杠屋、走马楼……一座座客家传统民居犹如璀璨明珠点缀于侨乡的青山绿水间,它们曾承担起当地客家人宗族祭祀、生活、生产、教育等多种功能,也见证华侨辉煌的创业史,寄托了侨胞对家乡深切的眷恋。
柱檐雕刻精美,门楼彩绘壁画,堂楣绘花鸟山水,连部分地板都饰有花纹的荫华庐是三堂二横一围龙屋建筑,全屋雕檐画壁,敞亮大气。荫华庐主人潘君勉爱国爱乡的传奇故事在村里家喻户晓,他还在中国香港建起一座同名的具有浓郁客家风格的建筑——元朗荫华庐,与家乡的房子互相映照。
“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雨后阳光照在建筑面积超1万平方米的客家方形屋——南华又庐上,轻抚灰瓦白墙上的斑驳光影,仿佛穿越厚重时光,古今共谱新曲。
这座118间房的百年老屋分为上、中、下三堂,左右横屋各四堂,共八堂,左边四堂的名称分别是中、兴、伊、始,右边是长、发、其、祥,寄托了屋主潘祥初对家族发展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上、中、下堂均有走廊与左右横屋相通,全屋各堂各厅既可独立亦可连体,正堂上下庄重威严,横屋左右另有风景,谓之“屋中屋”,又称“十厅九井”。
长绳难挽日,惜春耕作忙。南华又庐被绿油油的稻田所包围,辛勤的汗水流过,在秋日生成金黄的收获。
同样的颜色也将染上毅成公家塾,毅成公家塾围墙西式漏窗上有梅花和铜钱,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书中自有黄金屋”。庭院里那两株鸳鸯银杏树惊艳岁月。
或许对草木而言,百年不过一场花开花落,塾里的人来了又去,去了亦会再来,走出了芬芳桃李,又迎来了如织游人。
自在楼里喝咖啡,开心农场采摘忙,油菜花田觅春光……在这个自在侨乡,百年仿若倏忽而过,山间无岁月,又是一年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