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冷霜
通讯员 花宣 谢继文 吴润斯
风新古村,文起塱头。
位于花都区炭步镇的塱头村建于元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4月20日,适逢谷雨节气,在这个自然与文明交相辉映的一天,坐落于村头的艺术文化中心春阳台正式对外开放,这是生生不息的塱头古村迎来其华彩生命的又一全新开端。
塱头村
“塱头模式” 文化公益助力古村蝶变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现场了解到,花都区塱头乡村振兴项目是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打造的项目,以激活古村内生力量为路径,保护与发展并重,文化遗产活化与新文化建设同行,画龙点睛,力求成为大湾区“最传统、最活力”的新文旅目的地。
春阳台一角
花都区塱头乡村振兴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春阳台,经过近两年的紧张建设和筹备“落地生根”。据介绍,春阳台的名字源自岭南大儒陈献章的书舍,其中设有文博展馆、藏书楼、善本室、阅览室、剧场与艺博活化等多样空间,打造全新的多元文化活动村落,是一个高度浓缩传统文化历史脉络、人文精神的多功能艺术文化中心,在业内看来,春阳台是通过文化振兴“唤醒”古村落的一次全新尝试。
春阳台坐落在塱头古村东南角的天然荷塘中,总建筑面积达8602平方米,由非常建筑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张永和先生主创设计。以塱头古村梳式街巷为灵感设计步道,并在屋顶建有25个荷塘,与古村荷塘共同构成“立体荷塘”,可谓融合岭南风貌、乡村特色和现代气息于一体。
春阳台藏书楼一角
塱头立新 政企携手助力乡村振兴
塱头乡村振兴项目积极探索创新活化利用古村文化,既留住了浓浓乡愁,也看到了勃勃生机。社会资本的投入,公益性社会力量的介入,为春阳台的破土而出创造了核心动力。
春阳台阅览室一角
塱头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周边河流湖泊密布,南有泽地北有土岗,民居建于岗头临水之边,取名为“塱”,“塱头村”之名从此而来。2015年,塱头村古建筑群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塱头古村被评为“广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塱头村作为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系统保留了具有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和“耕读传家”的文化体系,是花都区“乡约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要节点。
据介绍,2021年9月,花都区政府与唯品会签订塱头村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华南唯一、国内少见的以文化振兴为核心的乡村振兴项目,塱头项目旨在打造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精神封面。项目从建设到运营,设计了覆盖全周期的治理模式,通过各方共建打造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模式,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公益价值,把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书写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上。
“塱头乡村振兴项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的文化活动提供场所,除了更好地传承塱头村耕读传家的文化内核,更主要的是将人才和利润都留在乡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沈旻表示,希望未来有更多“新塱人”加入进来,投身到村庄的建设与发展中,共同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现在的塱头村,可谓是日新月异,村民也切身分享到项目带来的红利,对村未来的发展更是充满期待。”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志辉邀请道,“欢迎大家到塱头来,到春阳台来,在百年古村中细嗅书香,体验塱头古村的静美时光。”
春阳台文博展馆内
文旅融合 与探索高质量乡村振兴“新途径”
当前,花都这片广阔天地,正在加快构建“一区一城一港一湾”产业新格局、高水平规划建设广州北部增长极,打造广州北部综合门户和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
花都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兼顾好古村落保护与自然环境、现代化建筑三者间的和谐共存关系,从整体上对古村落实施系统保护。充分展示传统文化品牌和底蕴,以被列入国家和省传统古村落的村为突破口,打造有地方特色、有传统韵味、有文化内涵的村落特色。
春阳台《荷花君子》一景
塱头乡村振兴项目是以文化振兴为核心的国家级乡村振兴标杆项目,也是集传统文化、耕读文化、休闲体验及新生活理念于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值得一提的是,春阳台艺文中心,曾作为广东乡村振兴的代表之一,在今年2月7日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必将为塱头古村蝶变新生注入全新动力,在花都高质量发展蓝图中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