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中外嘉宾热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锚定新的使命任务 建设世界一流湾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李焕坤
在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考察,赋予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新的使命任务。
在“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上,与会中外嘉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新的使命任务展开热烈研讨、交流,纷纷为大湾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大湾区有了新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广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出了新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有了新的使命任务。”广东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在新征程上,我们将牢记嘱托、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作为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参与者之一、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资源丰富、市场经济发达,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优势明显,“当前,从国际方面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从国内方面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国内环境都有利于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有条件、有能力承担起自己新的使命任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作好示范。”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全球性、开放性最好的代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巴西前旅游部部长福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社会、对外联系、创新等方面都有很多优势,“在新征程上,中国需要更好地发展大湾区,更好地宣传大湾区。通过把大湾区不同地区优势整合起来,使大湾区的发展形成更大合力,让大湾区更有吸引力。”
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蕴藏潜力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的大湾区建设,开世界未有之先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大湾区建设的难点,同样也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
“不同制度、规则机制好像合作起来很难,但是如果利用好了,恰恰能够成为制度互鉴之利。”范恒山表示,在大湾区建设中,应强化不同类型体制的互通互鉴,最大限度地化制度差别之难为制度互鉴之利,“大湾区建设可以着力探索粤港澳三地制度规则的共同点,积极打造有机接轨的通行体制。同时,可有效互相借鉴经验,不断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
朱伟在发言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表示,世界上其他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都是在同一国家制度下,甚至在一个州的区域范围内,不存在不同制度、规则机制问题,“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要通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如果做好互通互鉴,那我们大湾区就会成为世界一流湾区、最好的湾区”。
“不同制度、规则机制,客观上给大湾区内部的融合,包括对外的协同带来一定的挑战,但这也可能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和未来的成长性所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方面,还存在诸多的挑战,但这些冲突和融合交互的环境,能带来未来发展更多的想象空间,互动选择、互相适应很可能推出更优秀的“基因”组合,“只要我们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力,相信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定会惊艳世界的”。
抓住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牛鼻子”
在朱伟看来,在新征程上,未来大湾区建设的一个主要着力点,就是抓住横琴、前海、南沙这三个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将其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下一步,要充分发挥三个平台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
“在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范围内,全面实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全面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还有难度,所以我们规划布局建设这三个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来率先实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朱伟表示,在新形势、新征程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主要的就是要推进好这三大平台的建设,要突出内联外通,协同打造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聚焦优势领域,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树立发展标杆,协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区域样板,来引领带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
作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之一,近年来,广州南沙抢抓机遇,推动开发开放。特别是去年6月国务院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后,南沙在大湾区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跃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现在势头正猛,加快南沙的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既是南沙的幸运,也是湾区的机遇。”广州市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表示,在新征程上,南沙将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任务,以全面实施《南沙方案》为总牵引,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一道,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观点:
范恒山
建议协商制定湾区产业协同发展规划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的第五个年头。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非常之快,2022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相当不容易。”范恒山说。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为高质量发展作好示范?在范恒山看来,“协同互鉴”和“差异发展”是发展思路。
范恒山表示,产业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当前大湾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同构。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以制造业为本,协商制定湾区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合作打造先进产业集群和推动未来产业发展;依据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要求来调整地区产业分工。“各个地区要联为一体、优势互补、链条相扣,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有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不仅产业要协同,创新也要联动起来。范恒山补充说,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要联动起来,探索建立有利于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共同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来进行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如果是同构的、千篇一律的,那就失败了。一定要是个性化的,相互补充,突出比较优势。”范恒山同时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要增强自己的个性色彩与辐射功能。由于大湾区内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也要建立城镇对农村的协作与援助机制,推动适宜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配置。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背景下建设的。制度规则的差异是挑战,也是潜力、优势。”范恒山建议,充分发挥重大合作平台,如横琴、前海、南沙的探索示范作用,围绕难题破解,优化体制与政策供给,加强各类平台间的合作联动、相互借鉴。
谢伟
加快南沙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势头正猛,加快南沙的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既是南沙的幸运,也是湾区的机遇。”谢伟说。
他介绍,去年6月国务院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后,南沙协同各方抢抓机遇,取得了新的成效。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南沙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252.58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全市第一。今年一季度南沙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在刚结束的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上,南沙分会场签约项目91个,涉及总投资额达到2033亿元,是全市唯一签约总投资额突破2000亿元的区。
谢伟介绍,接下来南沙区将坚持“四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的基本路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南沙将肩负起服务港澳使命任务,通过加快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港澳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等举措,促进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谢伟说,“为了营造港澳居民熟悉的环境,我们在庆盛枢纽区块规划建设了港式国际化社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国首个非营利性港人子弟学校相继开学,并配套建设了港式公共服务体系等。”
戴维森勋爵
大湾区技术创新正大步向前迈进
“当前中国伟大的现代化进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在国家领导层的带领下,按计划实施的。通过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这是依靠领导层的精心战略考量而推进的。看到中国真真切切的发展成就,令人振奋。”英国议会上院议员戴维森勋爵说道。
戴维森勋爵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证明了认真规划能够取得的成果,从《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以来,大湾区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正大步向前迈进。“这里有量子计算初创公司,有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这无不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对未来技术的关注。技术的发展将决定大湾区的未来会被塑造成什么样子。”
在戴维森勋爵看来,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进行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为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同时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毋庸置疑,未来大湾区的经济、金融、商业等领域,也会不断融合发展。”
张跃国
广州在大湾区建设中要担起历史责任
张跃国认为,大湾区的建设不能只局限于经济社会层面合作,还要站在多种文明交汇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更高的层面进行考量。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有两个市场、两种制度,同时也是多种文明交汇、交融、交锋的特殊区域。”基于这样的考量,张跃国认为大湾区建设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要加快自身发展,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第二要深化内部合作,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第三要增强双向通道功能,构筑中国与世界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第四要树立强烈的“跨文明”意识,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文明和文化,在突破西方中心主义过程中发挥革命性作用,为创造和生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样板。“粤港澳大湾区在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上具有独特优势,我感觉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张跃国同时表示,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四大核心引擎之一,在推进大湾区建设中要担起自己的使命任务,广州也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在大湾区建设中扛起历史责任。广州要举全市之力推动南沙开发建设,系统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释放科技创新能量,“尤为重要的是,广州要积极拓展深化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多种文明长期交汇融合之地。今后要创新方式和形式,丰富内容和层次,加快建成国际交往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带动大湾区提升国际化开放水平。”
福鑫
大湾区最能代表中国的开放特质
“在中国,没有哪个地区比粤港澳大湾区更能代表中国的开放特质。所以当我们看中国未来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思考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的定位是什么。”福鑫说道。
福鑫在中国已经住了6年,6年来他一直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除香港、澳门之外,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也是完全不同的。”在福鑫看来,未来5-10年,世界将会有更加困难的经济局势,随着国家保护主义加剧,全球市场可能缩减。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大、内部差异也大,在这种背景下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路径,积极应对挑战,为中国和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福鑫认为,打造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良好的制造业集群基础,大湾区要思考如何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并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同时,要让大湾区每个城市都把创新作为集群发展的重中之重,并通过政策制定来协同发展。”福鑫说,有了集群、有了创新,大湾区还要进一步对外宣传,要更好地向世界呈现大湾区。“我认为吸引投资很重要的一点是整个地区要非常有吸引力。因此,大湾区要把不同城市的优势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吸引世界的目光。”
顾涧清
在大湾区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
“自古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一直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汇聚之地。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历史赋予大湾区的光荣使命。”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文史研究院副院长顾涧清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这也是‘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的具体体现”。
顾涧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的优势。“以广东为例,广东已实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全覆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2016年至2021年,广东跨境电商规模从228亿元增长到3310亿元,年均增长70.8%。”
顾涧清表示,可以将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的工作,与广东目前正在进行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工作结合起来。同时建议整合各类院校力量,引入头部跨境电商人才培训机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数字化专业人才的集聚高地。
顾涧清还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多举办国际性会议、国际性展览,推动大湾区成为国际文化交往的靓丽“名片”。“在广州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现在已经举行五届了,涉及全球500多个城市在城市治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案例。我们可以设立全球国际城市创新经典案例馆及园区。”顾涧清说,建议大湾区还要着力开展申办国际顶尖会展的相关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