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三官坑窯址4號窯址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文藝
圖/受訪者提供
在廣東,陶瓷燒造歷史淵遠流長。特別是唐宋時期以陶瓷貿易為主的「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後,坐擁重要貿易港口的廣州,窯業迅速興盛。
筆架山潮州窯址Y10號龍窯 黎存根 攝
相較於「五大名窯」,廣東陶瓷以生產日常生活用品為主,且物美價廉,受到海外民眾的喜愛。由於廣東本土陶瓷器以外銷為主,在國內很少出現,導致長期以來受到的關注有限。
近年來,隨着窯址考古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考古發掘令廣東早期窯業的面貌得以復原。記者留意到,近日初步進入「2022年年度廣東重要考古發現」公示名單的五項考古項目中,窯址類遺址佔了三項,分別是:潮州市湘橋區筆架山潮州窯遺址、佛山市南海區奇石窯和文頭嶺窯宋代窯址、惠州市惠東縣三官坑明代窯址。
筆架山潮州窯產青白釉瓜棱蓋盒 黃舒泓 攝
這三座古窯址的考古新發現,讓我們一睹廣東窯火千年的盛況,並能重新認識廣東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和發祥地的不凡地位。
筆架山潮州窯產青白釉魚形壺 黃舒泓 攝
持續考古發掘中的新發現
三座古窯中,要數筆架山潮州窯年代最早,它創燒於北宋初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古代,大規模窯場多建在臨水、樹木繁茂的低矮山地,以滿足制瓷所需的大量用水和木材,且具有便利的水運條件。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就位於韓江水系東岸,相傳當地曾有九十九條窯之多,產瓷極其豐富,所以這一帶村落又被當地民眾稱為「百窯村」。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對筆架山潮州窯址先後進行了四次發掘,並發現數十座瓷窯。在去年結束的第五次發掘中,近百米長的Y10號龍窯得以完整呈現,它是廣東境內長度最長、規模最大的宋代龍窯。
佛山市南海區奇石窯和文頭嶺窯同為宋代窯場,窯址的發掘與世紀沉船「南海Ⅰ號」密切相關。經過考古發掘和科學論證,考古工作者確認佛山兩窯址是「南海I號」上所載部分醬釉罐的產地,進而勾連起「南海I號」與廣州之間的密切關係。
惠州市惠東縣三官坑明代窯址所屬的白馬窯址群是廣東經考古調查、發掘所發現規模最大的窯址群。白馬窯址群位於西枝江旁邊的丘陵地帶,涉及大約23平方公里的區域。到目前為止,白馬窯址群共發現20處窯址,其中三官坑窯址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個。
經過2019年到2022年對三官坑窯址的持續調查和發掘,考古工作人員基本推定該窯址的燒制時間為15世紀末至16世紀中葉,並弄清了9座窯爐的布局情況。
佛山奇石村出土醬黃釉「政和元年」四系罐殘片 (佛山市博物館藏)
古代廣東對外貿易繁盛的縮影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三官坑窯址考古發掘項目領隊劉長認為:「三個遺址雖然年代不一,但都體現了古代廣東對外貿易繁盛的縮影。它們就像改革開放時期東莞、深圳所建的工廠一樣,是中國對外開放的表徵。」
所謂「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隨着南北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北民南移,許多先進的制瓷技術被帶到了南方。在此過程中,廣東古代制瓷技術受到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等名窯的影響,不斷模仿學習、取長補短。
以燒制青白瓷為主的筆架山潮州窯場,在生產技術上與閩南等地相互交流,互為影響。在當時廣東的諸多窯場中,筆架山潮州窯場所使用的窯爐技術遙遙領先。
專家估計,筆架山潮州窯場瓷器年產量以Y1號窯為例,窯床不到30米,年產量可達20萬隻左右;而Y10號窯這樣的大型窯,年產量則超過50萬隻。從窯址生產規模、產品造型到裝飾手法,明顯呈現出當年適應外銷區域的歷史文化、生活、宗教習俗等的趨勢。
青瓷是惠東三官坑窯址的主要出土器物,因其仿燒的是浙江龍泉窯,所以又命名為仿龍泉青瓷。作為一項外來制瓷技術,仿龍泉青瓷承繼了浙江龍泉窯的基本器型和裝飾特徵,但又明顯地域化和簡單實用化。記者了解到,廣東生產仿龍泉青瓷的窯址不僅出現在惠州,還包括梅州、河源等地,主要分佈在粵東一帶。
考古工作人員勘察奇石窯址時從地面採集的標本
各時代廣東外銷窯場定位不同
北宋佔領南漢之後,於971年設立了廣州市舶司,廣州進一步確立了海外貿易始發港的重要地位。從外銷情況來看,北宋時期以潮州窯、廣州西村窯為代表的廣東瓷窯佔據了極為重要的份額。
出土的筆架山潮州窯瓷器中,有一些特殊的器物,比如西洋人頭像、西洋狗和軍持等,說明筆架山潮州瓷當時外銷貿易的存在。同時,筆架山潮州窯產品在十世紀中葉至十二世紀大量出口外銷東南亞市場,隨着考古工作的進行,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就出土、出水了筆架山潮州窯器物。
南宋以後,廣州港的地位被泉州港逐漸取代,這也導致潮州窯和西村窯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相比之下,隨着佛山南海奇石窯、佛山石灣窯的成熟,其產品成為了廣東地區南宋以後為數不多的外銷瓷品種。
奇石窯的主要外銷產品是醬釉大罐,其主要功能是儲物,「類似於今天的紙箱行業」。這類大罐子被很多學者統稱為「廣東罐」,從側面體現了當時的廣州作為商品集散地的重要商貿地位。
「廣東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角色不斷變化,不同類型窯場的海外市場定位各有不同,它們各自反映了廣東對外貿易的某一個方面。」劉長介紹,白馬窯的外銷產品以碗、盤、盞等生活用品為主,其產品既能見於惠州、廣州、香港等地的官署、衙署、居址和墓葬之中,亦可見於東南亞地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海外貿易的興盛繁榮之景象。
白馬窯址群三官坑窯址在發掘情理中
紛紛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
筆架山潮州窯、佛山奇石窯和文頭嶺窯、惠州白馬窯都曾是廣東地區重要的外銷窯場,它們的興衰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心發展密切相關。
憑藉窯址的考古發現,潮州、惠州、佛山三城陸續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相關窯址也被確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其中,惠州還被確認為2023年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聯席會議的舉辦地。
白馬窯址群三官坑窯址出土器物
據劉長透露,白馬窯群址的考古工作是長期的,今年將繼續展開第四階段考古發掘。同時,惠州還將依託白馬窯址群出土文物資源,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積極推動建設廣東省考古標本庫。這一項目已納入國家「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儲備庫,建成後將成為廣東最大的陶瓷標本庫房。
白馬窯址群三官坑窯址出土標本
在潮州,筆架山潮州窯考古遺址公園於2017年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成為粵東地區首個獲准立項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未來,筆架山潮州窯考古遺址公園將在考古發掘和公園建設同步開展中逐步落地。與此同時,佛山也將以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為契機,進一步開展對奇石窯和文頭嶺窯等「海絲」史跡的保護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