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吴小茜女士邀请,我以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身份,赴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参观《以画入瓷——历代广彩作品展》。
该展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与兰桂堂广彩艺术研究院共同举办。
第一次遍览各个时期广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大开眼界,心生喜悦。
突出印象有三:
广彩外销市场与广东向世界开放几乎同步;
广彩艺术的显著特点就是中西交融;
广彩体现历史上欧洲对华夏古国的向往,文化交流可谓“双向奔赴”。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的简称,亦称“广东彩”。诞生于清康熙中期(十七世纪末),是中国工笔与西洋画法完美合璧的中国制瓷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广彩的腾起可以视作世界市场的一次大生意,其背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之必然。
欧洲人对神秘华夏的向往,直接催生了东方彩瓷——广彩的外销市场。
比如,广彩海船纹大碗,生动呈现17世纪东西方航道开通的历史图案。最抢眼的是英国风帆货轮,米字旗高高飘扬。可以视作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确证。
广彩艺术特点相当突出,典型的中西交融,且进入欧洲人的日常生活。
据说,清朝中后期欧洲陶瓷消费基本成熟,广彩瓷已从欧洲贵族用瓷转为普罗大众的一般生活用品。
比如,一尊六方瓶,瓶盖上居然装了环形扣锁。据吴会长介绍,欧洲家庭的女主人储存贵重香料,钥匙就挂在自己脖子上。瓶上图画十足中国范。
再如,根据对方的要求订制,形制是德国啤酒杯,但上面的画也是我们中国的。
又如,四件"洛克菲勒"家族定制的广彩瓷器:
采用大面积金彩和洋彩绘制多重边饰,外围边饰以金彩织洋莲锦地,间以麻色及红色中式山水图案斗方,内边饰以茄紫色织鲨鱼皮锦地,间以小型花鸟图案斗方。
据介绍,清乾隆年间大量外销的"洛克菲勒"广彩瓷器,画工精美,绘画内容很少重复。
但这四件瓷器的画面构图无疑是相同的,只是由于是画工手绘,故每个碟子用笔细微之处都有差别。
瓷器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相当于一个微缩的小窗口,借此窥见东方华夏的生活场景。
又如,欧洲实用果盘为广彩九子连环套叠,带原装潮州金画包装,十分珍贵。
再如,广彩人物盖瓶之特殊处——瓶盖上端坐圣母,典型的中西结合。
展出作品分布于四层展厅,分别为清代广彩和现代广彩,以及特邀的当代岭南派画家新创作的瓷器作品。
广彩走到当代,由于各个大师工作室拥有不同的调料配方,所以色彩更为绚烂丰富,多姿多彩。
广彩以瓷入画,大都坚持自身的传统工艺。作品画框不但有木质,同时瓷面作品的四周一般都有传统图案:
比如,相对固定的岭南花卉,岭南佳果香蕉荔枝等等,岭南特色浓烈,观之熟悉而亲切。
比如,融合了文人情趣与民间故事的绘画传统。
展览的第四、第五展厅,我们可以看到广彩前辈赵国垣大师留下的广彩产品,以及赵兰桂堂第四、第五代传人赵艺鸣、赵志坚等人的作品。
还有广彩传人的入门弟子,以及高剑父弟子、岭南画派以画入瓷创始人之一刘群兴及其儿子的作品。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当今岭南画坛名家陈永锵、方楚雄、叶泉、梁纪等也加入广彩创作行列。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到溪头荠菜花”。或许,书画名家偶尔涉足,会对传统工艺有些许启示。
在我看来,将有三股力量影响当代广彩艺术:正宗传人;画坛名家;青年弟子以及青年画家。
三股力量的相互影响,交汇融合,或许会催生新的艺术元素与风气。
我还看到熟悉的画家陈国樑的小品,一只小鸟生气勃勃颇具喜感。
陈先生是我散文集《岭南乡愁》的装帧设计者。当即电话讨教国樑先生:广彩可否进入当代艺术与生活?
先生答复相当肯定:广彩与景德镇画法不同,属于釉上彩,具有岭南“秀、丽、满”特色,加上与“器”结合,瓷器之质之美与画相得益彰。与传统国画不同,值得在艺术上探索发展。
令人可喜的是,当下一批年轻人进入广彩创作行列。年轻化的现代笔法与现代气息,跃然瓷上,比如漫画气质清晰可见,等等。为传统的广彩工艺,平添一份新鲜气象。由此激发我许多美好联想的场景……
向百年广彩艺人致敬,向传承岭南艺术的艺术家致敬!
期待百年广彩艺术秉承守正创新,老树新花,新风古典,真正进入岭南文化“中西交融,古今同在”之境界,并逐步走入当下生活。
愿广彩这朵岭南艺术奇葩,艳丽如初,青春常驻。
2023-4 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