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海洋牧歌”,筑牢“粤海粮仓”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悦
广东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总产量和水产养殖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在海洋。3月10日召开的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开至14个沿海地级以上市、相关县(市、区)、重点镇,对推动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进行全面动员、全面部署。
努力打造“蓝色引擎”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向海洋要资源、要粮食,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着力打造“粤海粮仓”,是广东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广东省45个沿海县(市、区)面积占全省26.3%,人口占全省40.6%,经济总量占全省38.7%,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战场。依托沿海各县禀赋独特的海洋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广东将下更大功夫做好“海”的文章,推动形成一批向海而兴、因海而富、依海而美的县,将为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突破口,广东要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闯“广东特色”发展路
会上,省农业农村厅对《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行了解读。
为高质量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案》提出要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实施“陆海接力、岸海联动”,在近浅海上做“减法”,统筹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适度控制近海养殖用海规模,促进浅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中远海上做“加法”,向深蓝挺进;在综合开发利用上做“乘法”,推动水上、水面、水体、海床等立体开发,海上、岛上、岸上联动开发,形成港产城融合、渔工贸游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方案》制定了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的总目标,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针对市场主体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运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系列举措。提出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构建“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产业融合—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产业新模式,努力闯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之路。
广东条件得天独厚
向海图强,广东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在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经济总量1/6,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壮大。“世界渔业看中国,中国渔业看广东”。广东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十分突出,水质环境和气候条件优良,水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条件得天独厚。
目前,广东海水鱼苗占全国逾40%,居全国首位,依托大力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培育了一批海水优势鱼种,包括金鲳、花鲈、军曹、石斑鱼、鮸鱼、章红等高品质高价值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品种。
全省已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近5000个,全球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一体化平台“澎湖号”和桁架式养殖网箱“德海1号”“海威1号”相继投入使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605研究院(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等高端科研单位集聚,突破了抗风浪等技术难题。
近年来,广东抓住节庆经济、会展经济、年鱼经济等重大活动契机,珠海白蕉海鲈、汕尾晨洲蚝、江门台山鳗鱼、湛江对虾等“粤海鲜品”享誉海内外。加快构建完备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支撑现代化海洋牧场产品通达全世界、行销海内外。
先行示范项目已启动
会上,深圳、珠海、汕尾、江门、阳江、湛江、潮州对2023年第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开工建设情况进行了汇报。
深圳市拟开展东星斑、珍珠龙胆、金鲳鱼和高体鰤等海洋名贵经济鱼类的养殖生产,正在建设的首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4艘10万吨级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预计年产量可达2.2万吨,计划2025年建成试运营。
珠海市在现有3座深海智能养殖平台基础上,2年内新增9座智能养殖平台,建造2艘大型养殖工船,增加300口90米周长的高分子材料深水重力式网箱,做大做强深海养殖区。
汕尾市城区现代化海洋牧场预制菜产业园总体打造“一核、一带、四园、多基地”的布局,统筹布局水产预制菜一二三产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成为集预制菜优质海产品食材养殖、加工、流通、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江门台山市成立了4个国有集团,承接海洋牧场生产、装备、渔港经济、精深加工和渔文旅三产融合等工作。
阳江市海陵区正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闸坡产业园,致力于打造集海产品及干货交易、深加工及精深加工、冷藏及物流运输、渔货堆场、后勤补给、渔港特色餐饮以及渔民避险中心等于一体的海洋渔业生产多元化基地。
湛江市已投产重力式深水网箱3500多个、半潜式桁架智能养殖平台1个,今年拟在流沙、乌石等海区新建205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2个半潜式桁架智能养殖平台。
潮州市饶平县充分发挥气候、区位、环境优势,全力创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特色种业强县,努力走出一条独具饶平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之路。